坡子街,是江苏泰州的一条商业街,已有600多年历史,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坡子街”三个字,也是泰州晚报文化副刊的名字。
在传统纸媒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一张地级市晚报的副刊会有什么力量?
新华社曾刊发过一篇报道《坡子街和它的作者们》。其中有一位作者叫姚林芳,她已经瘫痪了40多年。她写了一篇文章《谁能说匍匐前行不是前行》,讲述她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文章发表当天,她就接到了泰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朱莉的电话。朱莉同样是一名坡子街作者。一年多来,泰州市人民医院给她做了两次手术,为她安装了假肢。无数老百姓阅读并见证了姚林芳爬起来、站起来、走起来的故事。
还有一位作者叫常玫瑰,一个开馄饨店的农村妇女。她参加坡子街征文,写了一篇《小·也开花》,在众多来稿中获得了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三年来,她已在坡子街副刊发表了40多篇接地气的文章。她的小店已成为泰州的网红打卡地。有读者甚至从苏州专程过来看她,就为和她聊聊坡子街,然后,吃一碗她的馄饨。
施马红,因为新冠疫情,果园里的橙子卖不出去,她写了一篇《请到我的果园来》,不到两个月数万斤橙子被采摘一空。
如今,像姚林芳、常玫瑰、施马红这样的作者,坡子街副刊有1500多人。
我们的三个作者群人数已全部达到500人的上限。他们中有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事、朋友,九成以上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文章,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他们“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情”;他们在写作、阅读和传播中,弘扬正能量,实现自我升华,又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人。
中国散文学会原副会长吴周文教授在一篇介绍坡子街的文章中写道,“坡子街”高举“文学人民性”的大旗,划时代地实践着一个“人民”自己来写“人民”的问题,提出了人们还完全没有想到的、打造重构文学“人民性”的一个具体途径,而让许多文化人向他们靠拢。
由于读者越来越多,作者越来越多,坡子街副刊的版面也一扩再扩,由每周1版扩充到每周12版。据坡子街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显示,关注人数已达9万多人。每天上午10点,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朋友圈里立即就有多人转发。网络时代的泰州,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写作阅读景观。
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坡子街副刊,我们出版了《坡子街文萃》。不少中小学老师将其中的文章作为阅读教材。我们带领作者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在新华网做直播,“坡子街:讲好泰州故事”,当天在线人数70万。我们引导作者创建读者群,推介坡子街副刊上的文章。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目前已建群40多个,覆盖20000多人。我们还组建了盲人朗读群,让盲人来朗读坡子街副刊上的优秀作品。我们的宣传语是:坡子街,中国盲人朗读者集结地。盲人朋友都在读书,明眼人怎能不阅读呢?
在泰州,在江苏,“坡子街”已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一致认可的文化品牌。“坡子街现象”也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授予坡子街“省十佳阅读推广平台”称号。江苏省委研究室4月出版的《调查与研究》,头版加编者按,用6000字长文解读坡子街副刊:人民的自我书写,铿锵的生命力量。
目前,我们正围绕坡子街故事,打造传播矩阵。坡子街已不是一张传统的、小众的、属于部分文化人小圈子的纸媒副刊,它是大众读写的平台,以文化人的讲坛、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阵地。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坡子街作者队伍就是一支庞大的、接地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师团。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始终彰显人民的力量,着力澎湃时代的力量,不断生成文化的力量,传统媒体大有可为。
(作者:泰州晚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晓燕)
刊发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5月上刊
刊发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5月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