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深融效能 多维拓展运营边界——2022中国报业回眸与2023展望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陈沁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1-30    
    本期策划:胡线勤

  本期组稿:张晓燕  


  本期特约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黄楚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玥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兰  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范以锦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马  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投融资管理部主任     董  剑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曹月娟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许  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今,从建设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方向路径日益明晰、脚步日益坚定、成效日益显著。回望2022年中国报业的发展,在既定的深度融合之路上扎实推进,多点开花,呈现创新拓展之势。

  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局性规划始终贯穿在党和国家的整体工作统筹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加速,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适应对体系化和全局化的需求,从顶层设计层面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为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2022年媒体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技术深化、反向融合、主流表达、产业合作等特征,从内容创作、传播形态、盈利方式、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呈现智媒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新态势。作为2022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对象,地市级媒体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配合国家政策设立多处试点单位,加快推进融合步伐。

  2022年我国主流媒体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赋能内容传播,以各具特色的新技术适应不同传播需求,增强技术的实用性,从“技术”加“媒体”转变为“技术”融于“媒体”,并打造更具轻量化、智慧化的新媒体产品。以重大主题报道为例。10月15日,人民日报推出《新千里江山图》原创视频,将青绿山水的传统国画技法与多种新兴技术结合,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恢宏气场,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中国日报推出国风H5《十年刊·致祖国》,再现了过去十年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将中国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央视网与抖音联合推出《种花家这十年 一路生花》,使用了AI换脸与互动游戏模式。多样态的新技术产品赋能内容传播,深刻贴近用户需求,实现了多维联动的传播效果。

  2022年,我国报业版权发展态势总体向好,逐渐形成“以政策和法律为引领,以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为保障,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社会共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版权治理格局,多种路径优势互补,形成治理合力。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指导下,版权工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版权治理之路。同时,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融入版权保护,报业版权保护从人工治理走向智慧治理,从事后救济走向事前救济,数字化版权保护格局初显。

  2022年资本市场改革可圈可点,实体经济晴雨表作用愈加凸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持续推进。而报业经营则更加呈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态势,部分创新能力强的党报集团借助体制和品牌优势发力资本市场,业务取得长足进展。在这一年,报业资本运营不但面临开辟新增量的任务,而且如何妥善消化过剩甚至无效产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相比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持续投入,要靠时间和周期来打磨,亟须兼具“国有背景”和“市场基因”核心优势,既懂文化传媒、国资管理又能与市场充分对接的优秀团队。相比资本雄厚且结构多元的头部平台,主流媒体的资本体量较小、财力受限,制约了媒体深度融合的续航能力,而落实非公资本不得进入媒体的要求,让引入国有资本成为不二之选。2022年8月澎湃新闻完成B轮融资的具体实践,即是明证。

  2023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报业要继续在发展中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加适应用户多维需求,不断从技术持续赋能、IP盘活资源、紧抓主题报道、打造立体传播、拓展报业业态、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方向明确。2023值得期待。


——《中国报业》“特别策划”组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