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深·融:媒体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求,落实北京市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方案,在新京报创刊19周年之际,中国报业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记协、北京市新闻学会相关领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腾讯、百度、快手、一点资讯等平台负责人,围绕“新闻伦理与现代传播生态的碰撞”“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与路径”“短视频内容生产传播的变与不变”“媒体传播介质与应用场景创新”四个议题进行学术交流,助力打造更加完备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加优质的移动传播生态。
刘军胜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创刊19年来,新京报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完成从一张品质报纸到全媒体传播生态的构建,构建起了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的现代传播格局,形成了网上网下一体、大屏小屏联动、多终端全面覆盖的全媒体传播新业态。
接下来,新京报将继续以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为报社改革创新的首要目标,推进北京市媒体融合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重点围绕“新闻+”功能拓展、客户端升级、经营模式全面转型等,在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对外传播等领域全面发力,强化智库服务、文化服务、公益服务,搭建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媒体联接优势,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用新媒体叙事解锁大流量密码,用无穷的正能量汇聚无限的大流量,充分展现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张树庭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媒体融合是一场大变革,它意味着信息发布从“唯一”到“之一”的渠道之变,传媒对象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的跨界之变。中国传媒大学始终将“传媒特色”当作立校之本,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积极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坚持融之有“道”,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把握“定盘星”;坚持融之有“术”,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建设“大平台”;坚持融之有“效”,在融合教学实践中练就“真本事”;坚持融之有“法”,在部校共建变、协同育人中培养“新人才”。
变化虽然剧烈,但“我们依然是我们”,要在实践中不忘初心,在教育中保持本色,在全媒体传播的大潮中勇做弄潮儿,在进军媒体融合主战场的方阵中当好主力军。学界应把握媒体未来趋势,重新定义“已知”,努力探索“未知”,为打造更加完备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贡献学界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更加优质的融合传播生态携手同行。
袁永军 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
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8个年头,传统媒体如何从“小融合”的窠臼中走出来进入“大融合”的发展,如何在传媒转型发展中寻找到新的动能,从而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已成为传媒业界和学界的一项紧迫课题。当前,进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迫切呼唤前瞻性理论指引。近年来新京报社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为行业树立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样本,值得研究和借鉴。
马春玲 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把好导向,接好地气;要紧跟时代,融合创新;要深耕内容,壮大流量。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北京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必须进一步打通报纸和网络的联通渠道,以“互联网+传统媒体”的创新思维,以“满屏皆精品”的创新成果,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引领力、竞争力的首都新型主流媒体贡献网信力量。
议题:新闻伦理与现代传播生态的碰撞
“现代传播生态还在形成过程中”
梅宁华 北京市记协主席
现代传播生态还在形成过程中。互联网只是现代传播生态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传统传播生态,但不能完全代表现代传播生态。现代传播生态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传播生态的特征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其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基于传统传播生态的路径,极大挑战和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垄断地位。新的生态使得媒体格局和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传统的新闻伦理体系正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传播规则和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也要改变。
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包括新闻理论规则等,都要建立更科学、符合规律的架构体系。媒体应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的方法论,构建现代传播生态和开创性的新闻伦理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立符合时代特征、传播规律的新的新闻伦理体系。
“媒体价值还在于人的精神价值”
初小玲 北京市新闻学会会长
未来媒体发展,无论是在新技术赋能,还是现代媒体生产方式的转变、平台的转换等,最重要的是如何坚守媒体和媒体人的身份和精神价值观。媒体融合当中,转型意味着转变,而变与不变其实是辩证的。若不变就没有发展和进步,但如果都变了,历史和文化就有可能出现断层。所以未来媒体的价值,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的精神价值。
同时,在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考评标准、机制,激发从业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媒体融合需要打造优良的团队,未来媒体发展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聚集优秀的人,有了优秀的人就能够聚集更多的优质内容。
新京报是一份用心办的报纸,调性鲜明,视野宽阔,有文化追求,希望未来新京报能够聚集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打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算法信息流的出现造成信息茧房”
陈彤 一点资讯总裁
传统新闻伦理与现代传播生态为什么会发生碰撞?第一个碰撞是什么?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的两微一端和其他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但算法信息流显然不是发布刚性、硬性新闻的好思路。你需要的重要新闻不一定能“算”出来。一些很重要的新闻若不用心找,反倒不容易找到了。甚至很多搜索引擎也不好用。所以说,新的信息流模式下,出现了信息茧房。
当下的自媒体也存在不少问题,运营相当地不规范。新闻类的短视频90%以上都不标注新闻“3w”要素,更别说“5w”。此外,不知从何时起,部分严肃媒体的公众号标题也开始不规范甚至说特别任性地运营。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开始不怎么在乎新闻操作的规范,这可能也是传统新闻伦理与现代传播生态的另一个碰撞。
议题: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与路径
“守正创新,把握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唐金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结合参与融媒体建设的实践和党的二十精神学习体会,分享三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第一,守正创新,把握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如今的媒体融合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形式、新架构,但是否能真正解决优质内容的生产问题?在社会价值的引领上,媒体融合越是创新,越要强调守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媒体人的责任感和基本功。
第二,注重社会赋能,充分适应深度融合中媒体的社会新角色和新功能。融合发展走到今天,媒体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媒体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如何利用媒体激发社会基层治理的正向反馈与良性互动?例如当面对疫情,媒体在主动设置议程、引领形成共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内外协同,充分释放媒体深度融合对国际传播的支撑效应。现在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各个领域都有工作责任和空间,各类各级融媒体平台在海外传播上也都大有可为。
“内容生产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如何在新环境下实现突围,不仅关乎主流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也是关乎新闻舆论工作全局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的“全媒体”概念,是党的新闻舆论理论的时代化创新,是对现阶段媒体特征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对主流新闻媒体来说,一是要提升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重塑主流媒体主导地位。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内容生产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二是要遵循传播规律,紧紧围绕受众兴趣与需求,积极适应媒体融合传播新格局,在实践中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强化精品意识,突出资源优势;在重大议题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发挥主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的作用。
议题:短视频内容生产传播的变与不变
“商业化解决方案要避免效率异化”
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视听传播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视频传播行业的急剧扩张,既要敏锐的看到机遇,也要敢于面对现实挑战。视听传播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推崇流量至上的价值逻辑,也存在一些泛娱乐化的现象。媒体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担当一定程度被消解。进入新时代,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视听传播行业应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来传播主流价值,推进文化自信,而且要承担起时代使命,在不断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来实现新的跨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技术研发要服务于价值引导,商业化解决方案要避免效率异化。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下,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和质量关,应该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视听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从信息流转向精品资讯模式”
李天亮 腾讯新闻总编辑
腾讯网于2003年底创立,与新京报同岁。19年来,腾讯网与新京报开展了非常深入、多元的合作,已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从传统的编辑模式向算法推荐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信息茧房”、资讯泛滥等问题很突出,标题党、内容低质低俗、谣言传播等问题广受诟病。腾讯网高度重视内容安全与内容质量的把关,审核压力陡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内容供给亟需深度调整。
腾讯网基于现实提供精品资讯模式。当前,网络资讯以信息流为主,供大于求,互联网行业已从增加投入、追求规模、增长用户,进入到追求实质效果与现实收益。面对行业形势的巨变,腾讯网在今年提出精品资讯模式,只生产精品内容,使得用户通过少量时间获取可靠内容。
议题:媒体传播介质与应用场景创新
“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坚守不可放弃”
余敬中 快手科技副总裁
媒体融合是怎样的一种规律、路径和方法?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传统媒体的强项是对时代、对行业、对潮流、对国计民生等内容的把握,对新闻价值与公共情怀的坚守,这些依然是不可放弃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驱动内容、产品与用户行为的深度结合,推动了各行各业媒介化的进程。如果从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之外,以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观察,媒体可以扮演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商、中间商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说,媒体融合没有领域的边界、没有内容的限制。立足内容与渠道,融入行业与产业,是媒体融合在宏观层面可以拓展的新空间。
我理解的产品运营逻辑,归根结底就是“内容+用户+商业+技术”的糅合与演进。无论各平台帐号还是独立的APP,运营的过程即用优质内容和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更多的用户留存,更多的用户消费时长,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变现。用户增长是产品逻辑的核心,是运营的起点也是终点。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场景”
杨潆 百度百家号总编辑
媒体传播介质在这些年发生了不少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向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转型。百度也在不断地创新与转变。近些年来,百度也积极布局移动内容生态,通过百家号发挥内容连接器的作用,不仅在百度APP上分发传播,还在小度音箱、车联网等线下传播,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场景。
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百度进行了很多尝试。第一,图文向视频场景升级。通过百度AIGC图文转视频技术,可以在分钟级的时间内自动生成视频,编辑只需要几分钟简单调整就能产出一个视频稿件。第二,虚拟人融合。目前百度已推出了度晓晓、超写实数字人等多款主播。以AI驱动的数字人主播,是未来趋势,是内容创作场景的革新,在热点播报时可以弥补人工的不足。
下一步,百度将和新京报一起,在“深·融”框架下,尝试从内容生产体系AI赋能、新的应用场景创新上开展深度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有意思的创新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