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千万条,加快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第一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胡线勤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18    
  原标题:着眼治国理政大局 加快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把全力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求“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正是着眼治国理政大局,从全媒体人才队伍现状,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此文对加快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作了深度思考,值得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报应当毫不含糊地坚决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利益,他们创办的《新莱茵报》真正成为“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毛泽东主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全媒体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是前提基础和根本途径。

  着眼治国理政大局,深刻认识全媒体人才战略重要意义

  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是连接个人、社会、民族的“精神导线”和“有声纽带”,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对我们党办报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闻舆论工作是社会性的工作、开放性的工作,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交织,如影随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新闻人是优质报道内容的提供者,报道质量决定媒体影响力,报道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有没有新闻报道人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能够报道简单的新闻事实信息,而且能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透视新闻事实,选取适宜的报道角度先声夺人、一锤定音,撰写出导向正确、思想深刻、生动鲜活的优质报道。在对外传播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往往能够围绕对外传播重点,讲述更多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信服的故事。因此,新闻媒体要创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抓住人才这一核心优势。

  一些人以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是媒体和传媒行业建设的事。这是一种浅尝辄止的浮浅认识。就本质和落脚点而言,全媒体人才战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课题。

  一方面,与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内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引导好人民思想,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巩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团结奋进的统一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定性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从这个高度来把握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深刻领悟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战略的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党的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当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汹涌而至的互联网传播革命,全媒体人才战略越来越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互联网是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意义上,全媒体人才战略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本领恐慌”,打造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驾驭互联网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队伍。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做好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的“重大工程”。

  紧盯时代前沿,认真查找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与矛盾突出,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紧盯前沿,把握趋势。全媒体人才有着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崭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人才应有两个标准:其一,“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其二,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对比这两个标准,当前我国全媒体人才培养仍是亟待加强的短板。

  (一)人才结构存在缺陷。一是对传统媒体存在“路径依赖”和线性传播的从业人员仍是主体。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网生代”总体偏少、偏弱,使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思维还跟不上全媒体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主流价值传播版图受到影响和制约。二是“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媒体不乏某一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如文字高手、拍摄能手、编辑好手等,而具备多元化、多形态策、采、写、编、评,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介技术综合处理文图、音视频等全媒体新闻人才缺口巨大,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多平台整合传播的需要。全媒体时代网络、移动终端则是各类信息竞相争夺的“高地”,不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不具备整合传播的思维和能力,必是跛脚而行、行之不远。此外,既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又擅长媒体管理和媒体经营的多面手,更是少之又少。

  (二)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媒体骨干人才流失一度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今已不是个别现象,以致人们习以为常。业界研究人士总结当下媒体人才流失的三个新特点:许多媒体人才断层现象持续加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才流失层级越来越高,业界领军人物和知名媒体人离职转行更加寻常;商业娱乐媒体“挖”人手段多样,媒体人才流失去向多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

  (三)人才机制体制僵化滞后。媒体骨干人才流失原因很多,如薪金待遇没有竞争力、发展空间受限、职业归属感减弱,等等。这些原因归结起来都指向媒体人才机制体制问题。媒体是内容产业,需要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和创造力。主流媒体过去的人才优势正是得益于其用人机制体制的优势。随着互联网信息革命深入发展,原有成熟的新闻生产关系如果不因时而变及时改革创新,反而制约新闻生产力发展。例如,媒体“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这一体制用好了是巨大优势,反之则可能陷入两难。眼下不少媒体人在“企业化”灵活薪酬待遇难于保证的情况下,纷纷转而谋求稳定的正式“事业”编制。这说明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有些机制体制需要重新考量。

  (四)队伍作风建设任重道远。互联网和媒介新技术一方面为媒体人赋能,另一方面在客观上给新闻工作者作风建设带来新的困扰。一些记者凭借互联网便利,网上索文、复制粘贴、搜索下载,忘却了“脚板底下出新闻”和“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的优良传统;过度追求零时差,事实核实缺位,造成新闻反转、虚假新闻二次传播;过度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而丧失媒体人“把关”和“守门”功能;一味“技术崇拜”而松懈了媒体人应有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片面追求流量、点击率而模糊新闻真实性和趣味性边界;标题党盛行,媒介审判和舆论绑架大行其道……凡此种种,都表明互联网时代新闻人才作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

  激发创新活力,以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全力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把全力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求“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这正是着眼治国理政大局,基于我国全媒体人才队伍现状特别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这一部署落到实处。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四向四做”为统领,筑牢思想之根,补足精神之“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在这个意义上,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者“四向四做”的要求为统领,成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钙”。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切切实实转作风、改文风,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作品;有了强劲脚力,才能“脚力穷时山更好”,掌握真实、全面、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有了敏锐眼力,才能“水光月色两分明”,洞察本质,明辨是非;有了善思脑力,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有了浑厚笔力,才能“笔下生花如有神”,写出引人入胜的精品力作。

  (二)处理好三对关系,把握好三个“结合”,锻造适应全媒体工作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队伍。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必须把提高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工作能力和驾驭互联网的看家本领作为重中之重。

  一是把强化思维理念和提升实际技能相结合。处理好强化互联网思维、全媒体理念同提升全媒体采编和融合传播能力的关系,既要从灵魂深处解决观念问题,又要实实在在提高全媒体操作能力。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线性传播局限,树立新的传播理念和新闻报道思维。技术手段是外在的,通过加大投入或向外引进,皆有可能获取。而思维和理念是内在的,是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浸入血脉的无形力量,需要主体认知不断优化方能养成并相对固化。另一方面,必须将其转化为新闻工作者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动手能力和“全媒体”业务技能,成为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

  二是把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加强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着眼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重大使命,聚焦“育新人”,一方面“破旧立新”,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现有人才优势,加强内部挖潜和自我培养,把传统媒体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采编人才朝着互联网和全媒体方向转型发展,并把更多熟悉互联网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使更多人财物向互联网汇聚,使更多资源向移动端倾斜,推动“主力军上主战场”。另一方面“推陈出新”,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发挥主流媒体资源、平台、品牌优势,特别要加大急需、紧缺的新媒体技术人才和互联网运营人才引进力度,使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得益彰,形成互促互补的良性局面。

  三是把媒体一线实践岗位磨炼和高等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媒体和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切实改变当下传媒业界和学界、传媒实践和传媒教育相互脱节的被动状况。一方面,媒体要依托高校进行全媒体人才培养,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媒体融合发展与全媒体所需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按需定制。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新闻教育要立足实践,加强与新闻一线对接,加强开放式协同办学,通过交互式跨界互动,培养全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事业接班人。

  (三)深化媒体人事机制体制改革释放人才活力,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归属感忠诚度。全力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加快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至为关键。一是相对于新闻生产力,新闻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半场”拼技术、拼硬件、拼投入、拼扩容,一定程度忽视了无形的管理创新和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二是机制体制的形成往往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常常是改革创新的难点。因此,必须敢于“刀刃向内”,发扬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加大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力度。

  当前,我国新闻人事管理制度总体上还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如行政化、机关化现象比较严重,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引不进,优秀人才留不住,存量人才流不动,低效冗员出不去”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打破人才体制壁垒、身份障碍,破除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的制度藩篱,既充分发挥体制凝聚人才的优势,又善于运用灵活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增强新闻舆论工作者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同时,加快推进新闻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畅通采编播管、产品推广、技术运营等各类人才发展通道,完善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定岗定责、同工同酬;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研究设计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扩大股权激励试点;建立和完善荣誉制度,适当增加评选、表彰,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尊严,真正做到“事业留人”“职业留人”。

  (四)创新媒体经营,壮大经济实力,切实改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2000年前后,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用共同愿景引才,用团队理念留才,用高收入用才,其核心成员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那时更多新闻人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底气,可以义无反顾地“铁肩担道义”。如今相比商业媒体、互联网公司动辄上百万的年薪,主流媒体大多陷入相形见绌的尴尬窘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新媒介环境下,如何创新媒体发展方式,探索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媒体经营模式,增强主流媒体自我造血功能,壮大其经济实力,越来越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讳疾忌医无济于事,只有迎难而上、创新经营,才能把握切合实际的破局之道。如果主流媒体人才机制、薪酬待遇、成长空间等优于商业娱乐媒体,必然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主流媒体声音就能传得更深更远,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好更精彩。

  (作者: 胡线勤,中国报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节选自《中国报业》2021年4月上半月刊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