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兴益:朱德元帅的小老乡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耿鑫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1-09    
  朱德元帅是仪陇县人,为寻求真理,23岁,即离开故土,前往云南讲武堂从戎。五十一年后,才第一次返乡。而他在驻训泸州之际,竟然意外地,遇见了一位叫舒兴益的军中战士。因是同籍,又都是仪陇客家人,朱德见后分外高兴。由于舒兴益个头不高,人亦瘦弱,故而亲切地称他是自己的“小老乡”。


舒兴益曾捎回的木箱
 
  舒兴益,曾用名舒常明,又字月堂。15岁不到,就加入了滇军。当时所用,便是舒常明这个名字。驻防期间,朱德元帅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的启发,逐渐认识到“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行不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故和挚友孙炳文商议,准备出国进行考察,并委托“小老乡”捎信回仪陇马鞍老家。同时,又赠送银元作为盘缠。
  1933年,舒常明加入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改名舒兴益,以避国民党和反动势力的报复。在此期间,相继担任了朱德麾下的炊事员、班长。於革命队伍中,有幸长期和朱德相处。朱德同志,亦经常教这名小老乡习字,教会了他给家中写信。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因工作需要,舒兴益被组织选为联络员,具体负责张国焘等人日常伙食。因为川北,属川陕根据地所在,工作的性质高度机秘,故其虽然学会了写信,却并未与老家取得联系。



《革命烈士英明录》P5-351
 
  在党中央和红军,面临分裂的考验之下,朱德同志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顾全了大局,维护了团结。而作为老总的小老乡,舒兴益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没为自己最尊敬的首长、最关怀自己的老乡和兄长丢脸,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受到朱德同志熏陶、教育的革命战士的路线选择和贡献。舒兴益在红9军牺牲后,遗骸至今,尚还不知安存何处。后来,在康克清同志的关心下,元帅认下的“小老乡”,于1981年9月30日,被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今县档案馆所编文史资料《仪陇县英烈录》一书,曾有所记载。但牺牲日期,亦无从考证。


舒兴益烈士诗、庄为充书
 
  烈士生前,尚题有《享泉》诗:“背井磨盘山,梦饮肖水河。行营炊烟捂,沙场思马鞍。”这首五言诗,具体创作的时间不详,却是先烈士唯一留给乡人的念想。据烈士之重孙、作家舒秀敏先生介绍,今仪陇永乐镇磨盘寨村的那口“享泉”井,即是舒兴益参军前所挖。舒兴益在担任川陕革命根据地联络员时,曾捎回一口厚实的木箱,上用刀刻《享泉》诗。舒秀敏说,诗中“捂”字,乃“舞”之误;“马鞍”则曾祖以是以地名代人的借代手法。其亦为“双关”。就诗作而言,艺术价值虽不算太高,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今天读来,不由令人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