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该治治“职业差评师”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六陆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1    

原标题:该治治“职业差评师”了(云中漫笔)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下单之前“货比三家”,翻翻心仪商品的买家评论是大多数网购者的消费习惯。而在一众好评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差评就足以让消费者心里打起“退堂鼓”,继而影响商家的交易量和业绩。因此,一些人抓住了商家不想有差评的心理,故意给商家差评,逼迫商家有偿删除差评而获利。

  近年来,这些“职业差评师”的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职业差评师”的索赔手段越来越多。他们或向客户收取费用,给指定的店铺或产品恶意差评,以达到“黑化”竞争对手或报复的目的;或者在网购、点餐等之后故意留下差评,并提出赔偿需求,进行网络碰瓷。差评的内容要么是“鸡蛋里挑骨头”对产品质量蓄意抹黑,要么是设置陷阱对商家服务成心刁难。再者,“职业差评师”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的淘宝,到现在的京东、盒马、各大外卖平台等,几乎所有带有评价功能的网购平台都成了他们牟利的“战场”。最后,“职业差评师”的团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差评”背后的利益链条分支愈发庞杂,差评师的行动方式也从最早的“独自作战”到“团伙作案”。

  “职业差评师”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他们损害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扰乱了平台正常的经营秩序。网购平台设立评价体系的初衷在于让产品得到更多的解读,为潜在的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同时为商家提供反馈,优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然而,恶意差评使得这一构想变成商家恶性竞争、团伙非法牟利的温床,阻碍了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看到,各大平台已经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比如淘宝的恶意差评举报机制、滴滴的公众评议会等等;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提高对恶意差评的甄别能力,主动抵制蓄意抹黑。同时,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亟需完善。比如探讨如何将“职业差评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写进法律,加大治理力度,对违法者造成有效震慑。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