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要点
清华毕业生当保安引热议
3月14日,@梨视频一则“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毕业后当保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视频中的人是张晓勇。有网民认为,这是资源浪费,甚至有人吐槽道:这是生科专业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但也有人反驳说:“你不是他,没权力评价他的生活。”
1991年,张晓勇以长沙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1996年毕业,正赶上国家实行“双轨”制度。一方面,国家依然对大学生进行分配;另一方面,企业、机关主动来学校招聘。
张晓勇决定去广州一家中外合资日化企业,他的设想是从事产品研发。不过在日化企业做了一年培训生后,他被分配到了客服部,开始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开始两年,他还期盼能转到研发岗位,但后来发现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在广州的最后一年,父亲突然生病瘫倒在床,这让他最终决定回到长沙。
人生价值在于贡献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注意到他。据当时的报道,张晓勇回到长沙后,事业也没起色。在房产公司待了几年,之后便在马王堆陶瓷市场当上了保安。在以前的采访报道中,他曾提起,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可能会选择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开一家生物企业。
他当时回忆起小时候:某天,吃完饭后他拿着碗筷去洗,没想母亲夺过碗摔在地上说:“大男人应该志在四方,不在锅碗瓢盆。”张晓勇觉得梦想就像那只被母亲摔碎的碗,“我不是怀才不遇,只是当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时,选择安于现状。”
但他也坦言,1996年毕业后,他从没有参加过大学同学会。因为“同学们问起什么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毕业后他只去过一次北京看好友兼同学,对方问起工作情况,张晓勇下意识地撒了谎,说在长沙搞房产。
但今年他再次面对采访时,表述有了变化。张晓勇表示,也有人讲,清华的搞物业是高射炮打蚊子,但是自己当作是一句玩笑话。不管是清华人,北大人,都应该以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要从这个方面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也有专家评论,清华大学以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科学家、企业家为自豪,但也应为那些从此地出发但安于平凡岗位的人感到骄傲。高等学府应为社会输送方方面面的人才,培养出独立有主见的灵魂,让学生“厚德载物”。
媒体评论摘要
《新京报》:“清华学霸”当保安,没必要大惊小怪
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这确实有点可惜,如果能寻求到与自己专业一致的岗位,无疑更有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但这需要寻找机会,并非能够强求,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实际上,清华北大毕业生开餐馆卖猪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且,一个人的才华,未必就只是所学的专业,发挥自己的才华,也或有多个方面。实际上,在自己的“第二专业”上成就人生辉煌者,早已不乏其人。职业的选择,也大可不必吊在一棵树上。站在这个角度看,对“清华学霸”当保安,完全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
红网:“清华学霸”当保安,无奈选择也有积极意义
当梦想受挫,做出现实的选择情有可原。难道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一直游手好闲?难道没有称心的工作就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相比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这种放下“清华学霸”的光环,选择普通保安工作的行为,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张晓勇当保安,“孝”字当头,也不乏美德。在广州的最后一年,他父亲突然生病瘫倒在床。而今,他回到长沙,可以一边从事保安工作,一边照顾父母。虽然工作普普通通,但能常伴父母左右。谁又能说创业比尽孝更重要呢?
梦想受到现实掣肘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勇于面对现实,遵从内心选择,不为他人的眼光而生活,也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南方网:何时不再争论清华学生当保安?
在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也都有选择不同人生道路的权利,不能用一种固定的人生道路去设定所有人的人生选择。特别是在情怀和“常回家看看”成为稀缺品的今天,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了多一点时间陪伴家人,放弃在大城市的白领工作,选择回到老家当保安,这种人生选择,值得我们尊重,因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
而且,每个人对人生价值和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创造财富、成为土豪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有的人则认为“陪伴是最最长情的告白”,多陪陪家人才是最大的人生价值,才是幸福的生活,这两种观念之间并无对错之分。
总而言之,清华大学毕业生当保安,这是他个人的选择,是他的权利,旁人只能尊重,不必用自己的看法去判定他过的是否幸福和值不值得,这是一个社会进步应有的态度。所以,当人们不再争论清华学生当保安,表明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和进步。
相关舆情热点回顾
名校毕业生的“反常”选择并非孤例。
1966年生于西安的陆步轩就曾多次受到媒体关注。
1985年,他以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分配至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后下海经商,先后做过多种职业,以“眼镜肉店老板”的身份闻名。
2003年,许多媒体相继报道“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陆步轩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等众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2013年4月,陆步轩受邀回母校演讲时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而北大老校长许智宏说:“北大学生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网民观点
@季佧: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应该当大官?做富商?搞科研?每个人只要能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做个好儿子、好老公、好父亲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
@广闻博见V: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旁人无权指指点点。张晓勇能在基础的岗位上一步步做起来,取得了相应的职业成绩,不应该用名校的标签去简单地定义他。
舆情点评
此事引发关注,与此前名校毕业生的“反常”选择一样,只因他们的名校光环。我们听过不少高校保安“逆袭”成功的故事,且在部分人的固有思维中,名校毕业,从商、从政、搞科研才是“正常”出路。
张晓勇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大学生的“含金量”较高,人们还是感觉他做保安是大材小用,就算有家庭原因,也能找份一般观念中更好的工作。
从报道中看,张晓勇对这几份工作,从并不心甘情愿,到逐步接受现实,这其中有碰壁之后的无奈,有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也有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就业本就是一种双向选择,个人专业能力、性格、客观环境都是影响选择的因素。他从基层做起,慢慢晋升到市场物管客户部主任,受到业主欢迎,找到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平和地生活,不再为职业而自卑,算得上是对“职业不分高低”的一种诠释。
所谓“精英”职业只是少数,社会上更多是在普通岗位兢兢业业的工作者,社会需要这些人,他们带来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能够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
此事作为个案,也不必过度解读,不妨换个角度,站在张晓勇的位置上考虑该如何选择。不过从近年来的类似案例来看,舆论尽管仍有争议,但宽容和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显示出社会的日趋多元和包容。对于类似的新闻报道,我们应该冷静反思,给当事人留一点空间,而不是盲目地吐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