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胡线勤
本期组稿:张晓燕 魏艳华
本期特约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匡文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黄琦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郭奕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豪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高杰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理论室王志锋
封面传媒徐桢虎
说区块链是近两年最火的技术名词之一,应该没人会反对。在人们印象中,最初区块链的出现是与比特币联系在一起的,近两年迅速蹿红,在金融和投资领域,项目概念只要与区块链产生联系,其价值可以被重新估量。其实,区块链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其源自日裔美国人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发表在比特币论坛上的一篇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按照学界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指通过数据加密、数据链式钩稽、多副本存储和分布式共识等机制,实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管理技术,其具有高度透明、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匿名等特点。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出现不久即向其他领域逐渐渗透,于2017年前后开始实质性涉足新闻业。那么,是哪些技术优势决定了区块链在新闻业同样受到追捧呢?
其一,不同于其他网络技术,区块链技术的管理层面是“去中心化”,不依赖第三方硬件设施或管理机构,各节点都能进行自主管理。对于传媒来说,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传媒的组织结构将向扁平化发展,能够推动传媒生态平台逐步“去中心化”。对于用户来说,“去中心化”这一特性使媒体不再由独立权威的“中央处理器”来操控,参与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普通用户都能得到充分赋权,平台的个性分发或算法推送将不复存在,个人自主选择与评价成为现实。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新闻平台将拥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新闻编辑室,基于去中心模式下的媒体组织结构实现层级分明。
其二,区块链技术所采取的代币,为内容生产和分发中的微支付提供了新途径,其可通过规则加持信用,建立业态内的一种良性激励机制。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将新闻内容“上链”,一经发布,用户可使用代币对文章进行打赏,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评论、转载与引用等参与行为,也可以获得经济奖励,如果评论等行为获得了其他参与者的好评,其获益还将增多。这种激励机制可让信用货币的自由流动来鼓励新闻机构、新闻从业者与读者积极参与,公众甚至可以通过代币众筹等形式引导新闻媒体的报道行为,对一些欲知需知的事件进行调查报道,或申请对已发布的某个新闻中所涉新闻源进行核实审查。
其三,区块链技术以时间戳的方式把各个数据区块链接起来,形成一个不可篡改的链条式数据库,具备信息可追溯的特点,能够完整记录新闻作品从制作到发布的整个过程,解决了数字知识产权溯源难的问题。每一件新闻作品的关键信息都可通过智能算法生成哈希值,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版权身份标识。链中每一个区块都被加密保护,哪怕修改其中任何一个字符,该区块独特的哈希值都将随之而变,这让攻击和修改变得难上加难。时间戳还敲定了新闻作品的“出生时间”,简化了版权登记程序,使得对数字内容作品的登记、追溯和保护更加方便快捷。
具备这些关键优势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新闻业,让新闻业的前景变得明朗可期。但毕竟技术的运行逻辑要受现实情况制约,何况区块链技术进入新闻业才短短两年时间,远远称不上成熟,其带来的发展助力必定会与潜在问题共存。目前,我们对于区块链在新闻业的应用多立足于当下此项技术对于新闻业现存问题的解决。有学者指出,区块链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在于对未知的碰撞中释放出的难以预测的巨大能量。我们期望,区块链在新闻领域的实践能够让这一能量早日释放。
——《中国报业》“特别策划”组
《中国报业》杂志(2020年3月上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