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三篇煤炭去产能题材的优秀新闻报道为对象,从全国大局下的关照、历史纵深处的回望、政策解析中的温暖、人物故事里的情愫、时代大潮前的涛声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采制特色、现实意义,为做好新闻报道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宣传报道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去产能 报道 浅析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2015年首次提出,到后来全面铺开,再到不断深化,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在如此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创新面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没有缺位?是否履行了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职责呢?
2017年12月,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山西日报的文字通讯《别了,白家庄矿》获得一等奖。同年,山西省选送的广播消息《煤炭“老标兵”石圪节关井停产》、电视专题《“功勋矿山”的时代之问》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提名奖。一年时间,山西三篇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级新闻奖项,而且都属于煤炭去产能题材,这不能不令人称奇。认真分析这三篇作品,探究其背后的成功之道,不难发现,三篇作品获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对同类题材新闻报道的采制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全国大局下的关照
好新闻要有高度。新闻的高度,主要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典型、经验的全局意义。对全局工作的借鉴意义越大,指导性越强,新闻越有高度。三篇作品实际上报道的是两件事,即潞安集团石圪节矿和山西焦煤白家庄矿关井停产。就事论事,这只是两个企业内部的生产调整,并不是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但将其放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看,这两件事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在去产能工作中,煤炭又是重中之重。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当年2.5亿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其中,山西省关闭煤矿25座,退出产能2300多万吨。到2018年,山西省累计退出过剩和落后产能8841万吨,去产能总量全国第一。曾经多产煤、产好煤,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支持的山西,在煤炭去产能工作中再做贡献。
三篇作品的采编人员胸有大局,围绕全国的中心工作来选材,题材上就有了重大性。在选取报道对象时,三篇作品从山西当年关闭的25座煤矿中,选择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在关停原因和推进措施上又具有代表性的石圪节矿和白家庄矿,将其放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山西煤炭去产能的大局中来关照,从而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纵深处的回望
新闻关注的是当下,重在新,但并不排斥对背景的发掘、对历史的回望。事实上,对背景的发掘、历史的回望,会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下,使新闻更有厚度和深度。
山西是中国煤炭生产大省、煤炭外调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生产140亿吨煤炭,外调出省占70%,为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具体到石圪节矿和白家庄矿,都曾有过无上荣光。石圪节矿始建于1926年,1948年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解放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矿井”。解放后,石圪节矿被树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的宝贵精神财富。白家庄矿也有着82年的历史,解放后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历史走到今天,石圪节矿老了,白家庄矿老了,他们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在全国煤炭去产能大潮中,成为山西第一批停产关闭的矿井。
三篇新闻作品在报道石圪节矿、白家庄矿关井停产的同时,都用相当的笔墨和镜头,对两座煤矿的光荣历史乃至山西对全国能源保障的贡献进行了回顾,对关井停产的深刻背景如资源枯竭、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等进行了挖掘分析。了解了这些,人们就理解了从“光荣矿井”到“关停矿井”转变的轨迹和逻辑,理解了煤炭去产能的重要与迫切,理解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远意义。矿井关停了,但光荣永在,两矿的精神永远滋养激励后人。
政策解析中的温暖
煤炭去产能是一场阵痛,不仅牵涉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长远发展,也关乎成千上万职工与他们家庭的生计和命运。煤炭去产能,最大的难题是人。煤矿关井停产后,人往哪里去?会不会造成工人下岗失业?三篇作品都没有回避这一焦点,都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析,都对关停矿井工人的出路进行了追踪。
关井停产是刚性任务,但工作的推进充满温情,国家对不良资产处置、工人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以及专项资金奖补等都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煤炭去产能中,省里把工作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往心里做,一矿一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从报道中我们看到,石圪节矿的2800多名职工,有1000多人分流到潞安集团的其他煤矿,其余都安置到了矿上的自办企业。白家庄矿分流安置的1500余人,大部分人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奔向新的工作岗位。山西有106万煤矿职工,2016年分流20166人。此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去产能中,山西分流煤矿职工人数达到11.8万人。煤炭去产能,不是要打破职工的饭碗,而是要让职工端上更好的饭碗,这就是三篇作品给我们的关于职工出路的答案。
人物故事里的情愫
讲好故事,是做好新闻的一个诀窍。煤炭去产能,这是个大题材、硬题材,政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讲好故事不易。但记者知难而上,不仅讲了故事,而且讲好了故事。
《煤炭“老标兵”石圪节关井停产》通过老中青三代煤矿工人的讲述架构稿件,用故事和细节强化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视性。“把井一关,心里面就空了。”报道在一开始,就让67岁的退休矿工杜金明出场讲述他对关井停产的感受,介绍他在矿上40多年的历程。随后,中青年职工原文刚、张晨阳先后露面,转型之初的艰难、初闯市场的忐忑、顽强坚持下的曙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通过一个个故事、一句句话语得到呈现。《“功勋矿山”的时代之问》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关停矿井潞安集团石圪节矿和先进产能矿井同煤集团塔山矿相对比,把石圪节矿的关井停产和塔山矿的高产月相对比,让人们看到落后产能和先进产能的巨大反差,让人们深深认识到,告别是为了新生,对落后产能“动刀子、做减法”,正是为了腾出空间给先进产能“做加法”。《别了,白家庄矿》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家庄矿两对父子职工在安置分流后的创业、工作和生活。“和人一样,矿也有个生、有个死啊!”这是73岁老矿工张保艾对关井停产的理解。“我还年轻,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这是刚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矿工祁杰对关井停产的感受。三篇新闻,少见枯燥的数字,没有抽象的意义、空洞的决心,而是见人见事见情。一个个普通职工,一个个平凡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石圪节矿、白家庄矿广大干部职工几十年的无私奉献,看到了干部职工对关井停产的理解支持、对二次创业的决心信心,从而让我们对石圪节、白家庄乃至山西、全国煤炭行业的明天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时代大潮前的涛声
三篇作品记录了历史,而时代大潮仍在澎湃向前。2019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山西成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有过“点亮全国一半灯”历史贡献的山西,抢抓历史机遇,勇担国家使命,努力实现从“煤老大”到“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比煤炭去产能更大的任务、更重的责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更大的舞台、更富的矿藏。三篇获奖作品的记者又投身新的战场,以他们的纸笔、话筒、镜头记录火热的改革实践,续写新的激动人心的时代报告。
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还在不断深化。《人民日报》社论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尽管有难度,但要挺过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本文分析三篇优秀新闻作品,是希望有更多的记者关注这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改革,创作出更多有热度、有温度、动人心、鼓士气的新闻精品。我们坚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必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N].人民日报,2018-12-22.
《中国报业》杂志(2020年3月下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