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热播电视节目传播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电视传播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各大卫视为了应对传播领域激烈的竞争纷纷采取了措施,一批热播电视节目随之出现。本文对热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热播电视节目 传播特点 影响 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成为我国重要的传播媒体,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与不断更新换代,电视传播也逐渐发展成为有相当大市场占有率的主流媒体。虽然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电视传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其地位依然没有被撼动,依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受众。
  热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流传广泛而且颇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电视传播的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行业内竞争的不断加剧,电视传播要想保持自身的地位,留住更多的受众,就要转变传统的以新闻播报、专题片、电视剧为主的传播方式。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尝试,电视传播正在逐渐形成由各大卫视频道主导的百花开放的传播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真人秀等节目形式,利用明星效应,走进维系电视传播地位的全新电视节目时代。
  1.卫视频道崛起,各展手段吸引受众
  随着电视传播发展环境的改变,为了以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吸引受众,各大卫视打破了传统传播形式的桎梏,电视传播不再以央视频道为主,各大省级卫视开始崛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形成了卫视频道百花开放的格局。随着各大卫视频道的崛起,卫视之间为了竞争收视率,开启了一场长期的拉锯战,各展手段,创办各种形式的节目来吸引受众,形成自身的用户群体。这极大地活跃了电视传播的市场,促进了电视传播行业的发展,也以其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2.节目形式更加多样,真人秀节目成为最热播节目
  为了对抗网络传播的激烈竞争,迎合受众心理,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电视传播开始从欧美、日韩等国家引入各种节目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脱口秀与真人秀,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其中又以真人秀节目最为成功,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经过引进与创新,我国当下的电视传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热播节目,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访谈类、选秀类、竞赛类、脱口秀、真人秀等节目形式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与受众群体;在节目内容上也不拘一格,生活类、情感类、美妆类、音乐类、美食类、科技类等等。比如,湖南卫视创办的《爸爸去哪儿》系列、《向往的生活》系列以及《偶像来了》系列等,再比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中国好声音》等,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中国喜剧人》等。
  3.利用明星效应制造话题,吸引关注度
  通过研究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崛起的卫视频道以及热播电视节目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娱乐化以及对于明星的消费。明星效应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当下电视节目对于明星的消费更加彻底,上文中列举的热播节目中几乎都有当红明星参与,而且随着明星效应的持续发酵,明星嘉宾已经不再局限于娱乐界,慢慢向体育界,甚至是学术界、餐饮界等专业领域蔓延,而且还逐渐出现了向贫民化、草根性发展的趋势。明星在这些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表现得更加真实,不再是电视剧电影中塑造的形象,而是做回了自己,这比电视剧电影更有吸引力。电视节目制作团队往往会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制造话题,博取关注度,从而吸引受众。
  4.热播电视节目在播出时间上的改变
  传统的黄金时段被认为是新闻联播之后的时间,一般在晚8点到10点之间,但是随着受众群体的改变,这一时间也发生了改变。这些热播的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往往都是年轻受众,他们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与传统的受众相比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白天他们需要上学或者上班,下班之后可能还会有各种聚会、应酬,因此,晚上9点至12点是当下热播电视节目的聚集播出时间,而且多集中在周五到周日晚间。而这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长也出现了一些改变,一般都超过了一小时,大多在一到两个小时之间。
  热播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1.对受众媒介选择方面的影响
  热播电视节目对于受众的媒介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媒介选择。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喜欢的节目形式、关注的领域,所以,电视节目的节目形式、节目涉及到的内容领域,甚至是节目所邀请的明星等都会对受众的选择造成影响。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喜欢什么节目就选择什么卫视,而且经过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热播的电视节目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观看,如果未能赶上直播,也可以选择重播,就算重播没有看到,还有一大堆网络资源可供选择。不仅各大卫视都有自身的网络渠道,很多卫视还开发了自身的APP,像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类播放器更是方便。不过,热播电视节目对于受众的媒介选择的影响存在随机性,并不是每一位受众都会对某一档电视节目保持忠诚度,因为当下的娱乐方式实在太过丰富。
  2.对受众媒介态度及媒介行为方面的影响
  原本的电视节目更多的是电视剧、纪录片或者各种新闻类节目,受众的媒介态度一直停留在这一印象之中,受众群体较为狭窄。随着热播电视节目的兴起及发酵,正在慢慢改变受众的媒介态度,受众开始慢慢改变了对于电视这种较为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印象及态度,对于电视节目的认知也出现了变化。受众对于热播电视节目的喜爱程度直接决定了对节目的关注度,而且随着电视节目的传播也在无形中改变着电视传播的受众群体及态度。热播电视节目对于受众媒介选择与态度的影响也是对于他们媒介行为的影响。
  3.对于受众关注领域的影响
  随着电视节目涉及领域的扩展,受众因为受到热播电视节目的影响也在逐渐关注一些之前不会关注的领域或者文化,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对于我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最强大脑》对于科技文化的传播,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系列文化益智节目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等。随着这些节目的热播,之前在电视节目中被忽略的领域重新被重视起来,引起了受众的关注。
  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热播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明星的过度消费。因为竞争的白热化,各大热播电视节目除了抢占节目形式之外,纷纷邀请当红明星,利用明星效应制造话题,赢取关注度。但是过度炒作与消费明星也开始出现副作用,如内容低俗、质量粗糙等,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
  (2)缺乏创新,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获取收视率,各大卫视纷纷引进国外的节目形式,但是在节目本土化的落地上明显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创新。而且因为大家都在引进,在节目形式上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节目涉嫌抄袭,使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下降,对于节目自身形象的塑造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热播电视节目传播问题的对策
  (1)保持节目的纯粹性,在内容上下功夫。虽然明星可以带来大量的受众群体,但是这些受众的忠实度并不可靠,他们关注的是明星而不是节目本身,所以,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要重视节目的纯粹性,在节目的内容上下功夫,通过节目的传播形式以及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不要因为单纯追求收视率而本末倒置。
  (2)积极创新,促进节目本土化。我国现阶段的很多热播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存在一定的抄袭嫌疑。借鉴其他国家的综艺作品形式是可行的,但要注意自身的创新,要立足本土,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等领域进行创意,创办更多本土化的节目。
  (3)传递正能量。热播电视节目在受众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一定要注意节目主题以及内容的质量,不能低俗、不传播负能量,要通过节目向受众、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导社会的传播风向。
  结语
  随着大众对于传播需求的改变,当下的热播电视节目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出现了全新的传播特点,而且其传播性和影响力在受众群体中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热播电视节目一定要保证自身的纯粹性,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周冬冬.热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J].电视指南,2018(13).
  [2]吴丹.明星真人秀节目新媒体传播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张玲,姜笑君.热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1).
  责编/孙李
《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2月(下)P60-61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