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本期策划:胡线勤
本期组稿:张晓燕 魏艳华
本期特约嘉宾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宋美杰
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陈秀云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匡文波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人民在线副总编辑 刘鹏飞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见习分析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钊
今年的两会报道让5G从想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眼前所见。两会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与会记者们切实体验了一把高速率、低延时带来的畅快之感。
5G即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低延时、泛在网、低功耗、万物互联、安全重构等优势,能支持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更快速的信号响应以及海量的终端接入。曾有人评论说,5G是一场革命,而非进化。由此可知,5G的到来将会给媒体带来巨大变革,这不免让人充满想象,未来媒体将会发生哪些改变,手机是否还会和现在一样人机时刻“绑定”,新的机会之窗是否会青睐传统媒体,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智慧到何种程度,万物互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5G的高速率意味着网络的超级连接能力有了巨大突破,网络连接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物不在。在这样的速率下,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下载一部常规大小的影片4G用时6分钟,5G只需17秒。4G时代受限于网络传输速度、带宽和容量,短视频虽然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目前为止并未抢得主流席位。而5G时代来临后,视频直播、传感器新闻、VR全景视频等以音视频符号生产为主的传媒产品,将逐渐获得主导地位。万物皆互联、万物皆终端、万物皆媒介时代,使得“场景”“情境”“情感”等成为未来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力量。媒介不会再以介质来区分,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概念将渐次模糊,场景或将成为区隔不同媒介的重要标注,适应不同场景产生不同“媒介”。
智能手机的诞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日常生活的方式,手机易随身携带、易即时连接的特性,让“不断线”成为常态,线上生活成为现实。而5G的到来,将加速这种不断线状态,进入“永恒联系”层面,实现更丰富维度上的连接。手机不再是唯一终端,身边能够接触到的界面都可能成为新的终端,各种设备都可以作为互联网接口,融入虚拟世界之中。如果再加大脑洞的话,可能《三体》中描绘的那一场景终将到来:一切平面光滑的地方皆可成为信息入口,随手一点就是一个新世界。
人们常说,3G催生了微博、4G催生了微信和短视频,那基于5G核心技术之上将会催生何种新媒介?这一想象力和洞见可能引领未来媒介的发展方向、逻辑变革和传播范式的转移。但需要注意,这时的新媒介将不再局限于我们目前的想象,而将大大拓展现有相关媒介的定义。彭兰教授早在2016年就预言,我们将进入智媒时代,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是这一时代的三大特征。智能可穿戴设备、AI专属助理、家居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已成标配,智慧城市建设将让任何人以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方式度过美好的一天。即使同一概念,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比如,这时的视频点播系统将针对环境和人眼特性等因素,结合大数据、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判断每一位收视者的收视特征,提供“轻页面、轻操作、千人千面”的新视频点播模式。
总之,5G时代的传输技术将全面颠覆现有的媒体概念和传播方式,场景传播、关系传播、情感传播将成为新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能否抓住5G带来的这一新机会,赋予自身以全新的内涵,构建新的媒体格局,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布局的关键一步。
——《中国报业》“特别策划”组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4月(上)P16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