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经济 • 正文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人民观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部署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世界同期年均2.9%左右的增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背后,是不断巩固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保障,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的不断彰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必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正是它们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既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保证国家战略有效实施,又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维护公平,又提升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现各种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报酬合理化,极大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好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调节作用,能够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显著优势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起着规范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是因为它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优越性,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依靠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经济“蛋糕”做大;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现出来,因而能够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汇聚强大发展合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破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教条,探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顺应并支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部署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听从党中央号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敢作为、善作为,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重要领域继续深化改革,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更大优越性。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
 
  《人民日报》(2020年04月17日09版)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