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传统文化传承与美德平凉建设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中华民族是崇尚美德的民族。平凉市推进美德平凉建设,要使平凉真正成为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窗口。近些年来,美德平凉建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平凉市民的总体道德面貌向上向善。但是,平凉的道德文化建设工作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基于传统文化传承推进美德平凉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美德平凉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文明作为生存之要、发展之本,文明之邦是古代中国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崇尚美德的优良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资源挖掘

  1.精神重于物质,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先秦时期的《诗经》就倡导“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强调为公众的事情日夜劳作非常光荣。三国时期诸葛亮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克己奉公理念,清代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出中国人注重整体、以公为先、崇尚奉献的高尚品德。

  2.胸怀道德理想主义,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道德理想是推动人们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内在力量,是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的纽带。如,儒家认为做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仁”“义”,儒家创始人孔子强调“杀身成仁”,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墨家的最高道德追求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全力以赴。

  3.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儒家认为人生境界的高度是无限的,人要努力追求尽可能高的人生境界,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追求“圣人”“君子”;道家则崇尚逍遥游的“至人”“真人”“神人”。这些思想和追求,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关注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

  平凉美德资源考察

  1.平凉地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资源考究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地,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繁荣兴旺的摇篮。晚期智人化石的出土、先民村落遗址的发掘、伏羲降生的圣地静宁古成纪、轩辕求教广成子的问道宫、王母宫山古钟的阵阵嗡响、雄伟玲珑的宝塔……这些历史见证,无不表明平凉是一块神奇古老而又散发着智慧的土地。从数万年前起,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平凉大地就是祖先们劳动、生息和繁衍的沃土。历史作证,在漫长的古代岁月,这里烽火连天,血染沃土,兵家必争,历历可数。阮、共、密、卢等古国立起。周文王用兵并铸造灵台,秦皇汉武巡幸,大将蒙恬征途祭礼,马超据守安定城,名将尉迟恭、郭子仪转战泾州,夏主赫连丁称帝,北周太祖宇文泰兴起,著名的唐蕃之盟的举行,这一切都发生在平凉。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里产生了许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西汉时的龙城飞将李广,魏晋时编著《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谧,南宋时赫赫有名的抗金三将——吴玠、吴璘和刘錡,唐朝时的牛僧孺,等等。还有史记人物,举不胜举。这里还吸引过不少历史名人,如司马迁、李商隐、范仲淹、王昌龄等,他们在此遍游名山,吟诗作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近代以来平凉革命道德文化的发展探究

  近代以来,平凉大地上留下了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冯玉祥等爱国志士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平凉振奋了,一批又一批倾心关注祖国和家乡命运的革命者出现了,他们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列主义,播下革命火种,王孝锡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27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在平凉的最早组织——平凉特别支部成立,它动员和组织民众为祖国、为家乡的解放事业而斗争。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曾亲率中国工农红军,浩浩荡荡跨越平凉大地,为平凉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曾在这里开展兵运工作;吴焕先、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贺龙、任弼时同志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罗炳辉、宋任穷同志率领的红二十八军组成的追击军,还有刘伯承、张浩和宋任穷同志率领的由红二十八军、三十一军和三十二军组成的援西军等都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地下党领导当地人民为迎接解放,进行了英勇斗争。今天,平凉市要推进美德平凉建设,就要积极传承和践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革命文化,加强平凉道德文化建设。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德平凉建设策略探索

  近些年来,美德平凉建设确实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市民的总体道德面貌向上向善。无论是平凉市民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纪守法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杨伟伟、丁兴斌、苏理达、杨鹏亮、郑志毅为代表的基层优秀干部的大量涌现,还是以“90后”大学生村官严凤丽及张锁锁、李永刚、杨金玉、姚碧云等一大批“平凉好人”为代表的“平民英雄”的层出不穷,都反映着平凉文明程度的提升。但是,平凉的道德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进美德平凉建设。

  1.抓住重点人群开展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以厚重的平凉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为依托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如利用“西王母之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号召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西王母心怀天下、捍卫和平的仁爱精神,坚韧执着、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思变求新、敢为人先的平等精神等。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举手投足和品德状况,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领导干部要自觉做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德性素养和理论水平,使之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如号召他们学习飞将军李广清正廉明、大智大勇、爱国奉献、宽厚仁爱的可贵品质等。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化方法

  最近几年,平凉市开展学雷锋活动,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道德讲堂”系列讲座,评选“感动平凉人物”“平凉好人”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后要继续传承好中华传统美德和平凉优秀道德文化,切实搞好平凉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公益广告的道德宣传功能,运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QQ等平台,采用微视频、微电影、动漫、连环画等手段,不断提升道德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性。

  3.坚持不懈引导人们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引导市民群众向雷锋学习,向“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学习,向“两代雷锋的伯乐”、静宁籍老红军余新元学习,寓道德教育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用道德规矩规范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做职业道德高尚、社会公德文明、家庭道德优良、个人品德过硬的时代新人。深入推进文明岗位评比活动,组织人们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让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成为人生的常事和生活的常态。

  4.改革创新道德建设体制机制,鼓励人人参与

  美德平凉建设需要每个平凉人的积极参与。要完善道德建设体制机制,调动人们做好人、行善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积累善的正能量,不断推动美德平凉建设提水平、上台阶。广泛组织、激励调动市民群众向“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甘肃人物”等道德榜样和先进典型学习,搞好志愿者服务活动,把爱心广泛献给社会。

  5.治失范、惩恶行,聚集抑恶能量

  抓好社会公共秩序综合治理,有效治理影剧院、体育场、游乐场、旅游区等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德行为发生;管理好窗口行业,有效净化政风,让老百姓进入政府部门办事有家的温暖感。实施道德治理常态化、长期化工程,抓经常、抓长期、抓反复,只有持之以恒抓下去方可见成效。

  (作者单位:杜高奇,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何小娥,崆峒区香莲乡三里小学)

  参考文献

  [1]张炳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J].可爱的平凉,1984(10).

  [2]胡铁军.爱我中华爱我甘肃[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3]魏柏树.根在成纪[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田秀梅.魅力崆峒[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吉西平.甘肃历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责编/马文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0月(下)P46-47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