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出现正在改变新闻业。正如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所言:“数据驱动新闻是未来,记者需要精通数据。”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媒体改革进度的加快,这种观点在得到强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当下新闻业遭到了某种程度的滥用,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并不能承担改变新闻业的重任。
大数据改变新闻生产方式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思维和方式正全面介入从内容采集到制作、分发的新闻生产全流程,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了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完成了由专业记者向普通人,甚至是从人向机器的转变,将大数据技术引入新闻内容采集环节会使其更为客观、更有效率,真正让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流程中。而且,大数据在验证信息可信度上可以为记者提供许多帮助,其方法主要是将信息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矛盾或不合逻辑之处验证信息的真伪。
在新闻内容制作与分发方面,大数据技术衍生出机器人新闻、数据新闻、沉浸式新闻等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实现了自动化写作、可视化呈现以及沉浸式的体验。同时,大数据算法使得新闻推送越来越精准、越来越便利,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与人”的匹配。
明晰数据是把双刃剑
数字比一个人的感受更具信息性和客观性,但是,作为强大工具的数据,它也很容易被滥用。
首先,统计数据与任何其他来源一样,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准确性,并且面临合法性的质疑。数据本质上是概率性的,这些概率源自样本大小和民意调查的随机错误、投票偏差、方法中的潜在缺陷等。在新闻生产中,大数据在各个环节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与隐私相关的最重要环节是个性化推送部分,新闻生产需要在隐私权与个性化之间保持平衡,但当下的大数据新闻生产经常将用户的隐私暴露无遗,因而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其次,虽然数据是客观的,但任何数据分析都是主观的。越来越多的可用数据凸显了数据新闻记者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找到几乎任何内容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真相”是什么或进行预测,但此分析在模型中内置了假设。
此外,作为技术手段的大数据在新闻业的实际运用中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因此,有学者对数据改变新闻业这一观点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新闻业的实践中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数据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使得数据驱动新闻是福音或障碍还未可知。但也有学者认为,技术本身具有两面性,能否积极地改变新闻业,取决于人们以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论来运用大数据。
真正转变的应是认识
在媒体与传播学者菲利普·哈蒙德看来,虽然新闻业确实正在发生变化,但数字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并不像通常报道的那样成为这种转变的核心,真正重要的转变不是技术而是认识,我们对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包括新闻提供的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大数据与社会期刊创始人罗伯·基金所说:“大数据分析能够创造一种全新的认识论方法来理解世界,新数据分析不是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来测试理论,而是寻求获得‘从数据中诞生’的见解。”
总体而言,大数据的运用是新闻媒体适应技术进步而进行的积极变革,真正改变新闻业的不是大数据技术,而是大数据所创造的认识论。大数据在当下存在许多挑战:信息的可用性和准确性、数据的合法性、数据处理所需的技术技能等问题都需要克服,以确保新闻业数据的有效使用。要应对以上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革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转换新闻生产者关于世界和新闻生产的认识,以大数据的认识论来理解世界,继而改革新闻生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供稿)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