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原标题:“改革再出发”系列报道 金融改革篇:让“血液”更畅通让“水源”更丰盛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金融改革,促进了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血脉”更畅流,让“水源”更丰盛。
“原本以为我们没有抵押物,根本不可能得到银行贷款,没想到银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办理,很高效便捷。”嘉兴正丰商标织造公司总经理徐小峰表示。2018年,公司在嘉兴银行海盐百步小微专营支行申请贷款,一周时间就获得500万元“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利率仅比基准利率上浮10%,还节约了以往抵押评估、担保费等一系列费用,共节约资金成本近30万元。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金融业改革指明方向。此后,金融改革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金融监管改革举措落实等三个方面,得以不同程度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各类主体共享金融“水源”
五年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金融体系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五年来,银行业改革迎来新一轮重大改革。银行业准入标准逐步放宽,民营银行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并逐步实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2014年,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在内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开业。2018年上半年,17家民营银行净利润达29亿元。其中,处于“头部”的民营银行已进入资产规模千亿俱乐部。
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中国证监会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深化主板改革,缩短IPO审核周期,有效缓解IPO“堰塞湖”现象;深化中小板、创业板改革,优化新股发行制度,扩大包容性,让创新创业企业吃下“定心丸”;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新三板分层和差异化发行交易机制,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赋能;积极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8年底,A股总市值达到48.67万亿元,创业板市值达4.04万亿元,新三板总市值达2.61万亿元,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43.79万亿元。多样化融资渠道环环相扣、协同推进,为企业饮到源源活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年来,普惠金融蓬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此后,“一行两会”指导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五个专门”经营机制,聚焦小微企业和“双创”主体;积极发展“接地气”的小银行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优惠存款准备金政策;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更多市场主体拥有自己的“经济身份证”。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0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86.1%,占各类贷款余额的32.5%。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五年来,金融改革服务国计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2015年,国务院下发《存款保险制度》,构筑了百姓的利益保护网。2016年,保监会、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地震保险产品正式销售、地震巨灾保险运营平台上线,完善了保险经济补偿机制。2017年,原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原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截止2017年底,银行业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2497亿元。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逐步成熟、发展和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币与外币、短期与长期产品、现货与衍生品、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把金融“活水”输送给不同层面的饮水户,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无论传统领域还是创新领域、无论小微企业还是贫困户都有水可喝。
拥抱双向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历史性进展
金融国际化是实现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资源。
五年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两方面,均取得重大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增强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发,被称之为“8?11汇改”。曾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认为,“‘8?11汇改’是汇率改革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一跃。”
正是这次改革,使得人民币于2016年被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起,跻身全球最重要储备货币之列,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权重货币。周小川感慨,“这是对外开放进程的历史性进展!”
汇率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特别是外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破冰和领航的关键性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扩散,中国是否推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2016年,我国实施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2017年,央行基本建立并完善了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证监会也陆续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基本放开QFII、RQFII制度各项限制;银保监会大幅放宽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准入条件,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
2018年博鳌论坛上,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稳步推进,“中国的股市、债市,外资怎么进入?中国的股市债市怎么样纳入全世界主要的指数?包括我刚宣布的提高沪港通、深港通和港股通每天的额度,实际上都是在有序的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使大家在资本项目下越来越方便。”
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了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服务了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
放风险稳发展 金融监管改革深化
将监管执法向纵深化推进、完善各项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必然之举。
五年来,各项基础制度逐步完善。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市场运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序扩大。中国证监会完善发行审核并购重监察机制,优化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中国银保监会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制度,制定保险公司资本补充管理办法,建立保险公司抽查制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规定,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确保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繁荣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8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会议强调,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对于弥补金融监管短板,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政策导向,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处置作出制度性安排,加强金融监管的集中统一、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五年来,金融部委的稽查执法工作逐步向高科技化、扁平化和警示化推进,频繁开出行业“史上最大罚单”。2017年12月,银保监会开出7.2亿“史上最大罚单”。2018年3月,证监会更是开出了56.7亿元“史上最大罚单”。执法利剑频繁出鞘,严肃了市场纪律,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随着“违法必究,究则必严”的监管稽查执法工作持续深入,“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有效机制已逐步形成。
五年来,我国金融科技行业也逐步迈入监管时代。新兴金融业态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给金融安全带来新挑战。2015年,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范支付业务的发展。2017年,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成立,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促进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以金融安全、风险防控、消费者保护为重点,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法律规范、监管规则、自律标准等制度安排,对技术应用以及应用技术的人加以合理约束,使金融科技创新有方向、有底线、有规矩。
“我相信,经过努力,中国金融业竞争力将明显提升,资本市场将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中国市场环境将大大改善,知识产权将得到有力保护,中国对外开放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