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经济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将全面开放 逐步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6架国产ARJ21支线客机同时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大场基地总装,这也创下了上海民机制造业同时总装飞机的数量纪录。 殷立勤 摄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4月20日表示,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将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开放要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并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苗圩表示,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推进与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中小企业、民用航空、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苗圩表示,将坚持“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政策措施一视同仁地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投资者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断拓展。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企业境外投资从过去主要投向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到其他区域。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对接规划和项目。

“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渠道日趋常态化。”苗圩介绍说,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16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同时,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苗圩认为,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17.0%、12.3%、4.6%和1.8%。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发展和税收。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

按照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在华外资企业普遍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称,95%的受访公司在中国持续保持盈利,且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比在其他市场的业务盈利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同时,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苗圩强调说。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