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破界融合·价值共享:盈康一生连续三年获得生态品牌“突破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半岛网

  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生态品牌正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10月31日,在以“AI赋能增长,生态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HBR管理年会暨第四届生态品牌认证颁奖典礼上,盈康一生凭借在大健康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实践,再度荣获“生态品牌突破者”认证。
 
  这已是盈康一生连续三年获此殊荣,标志着其不仅具备生态品牌建设的战略定力,更在推动大健康产业从“产品服务供应商”向“生态价值共创者”转型中走在前列。

  破界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新范式
 
  生态品牌作为一种新品牌范式,强调“多方共创、价值循环、系统协同”,其核心在于打破产业与组织边界,构建用户、企业、伙伴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价值共生体系。正如《生态品牌发展报告(2025)》所指出的,生态品牌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实现韧性增长的关键支撑。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教研副院长安德鲁·史蒂芬强调:“生态品牌的核心是网络协同,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多个品牌和组织一起创造价值。”与这一理念相契合,盈康一生以“天下人,一生盈康”为愿景,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技三大领域持续深耕,构建起服务科学家、医学家、患者乃至全社会的大健康价值生态,破界赋能,协同进化。
 
  以血液技术场景为例,盈康一生整合上海莱士的血液制品、海尔生物的物联网管理系统与盈康生命的临床服务能力,搭建起覆盖“采、储、运、检、用”全链路的血液生态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资源互通与合作效率,更让整个生态具备自我生长与持续迭代的能力,体现出“1+1+1>3”的聚合效应。
 
  数智赋能:打造个性化、持续迭代的场景体验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技术工具,而是驱动价值循环的“生态合伙人”。盈康一生以“AI in care”为核心理念,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品、场景与生态,推动用户体验的持续迭代。
 
  面向高端科研,盈康一生旗下海尔生物通过原创超低温下NAIT技术,创新爱德蒙生物样本数智管理方案,重点破解了难盘点、难追溯等痛点,例如样本盘点在不开门状态下仅需5秒完成,存取流程也从原先9步简化为2步、10秒内实现。为珍贵、高危菌毒种、病毒株或关键研究样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安全与管理提效方案,也为高等级实验室带来了更为安全的样本管理流程、更高的管理效率和可持续的成本优化。
 
  在智慧用药设备方面,盈康一生同样实现了从单一设备到全院级生态解决方案的跨越。通过AI视觉识别、机械手仿生控制以及高速运动控制三大核心技术,盈康一生创新打造国内首个医院智慧用药全场景数智方案,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起覆盖门诊药房、住院药房、分布式药房的全场景解决方案。方案已在全国超过400家医疗机构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药品管理效率和用药安全水平,真正实现了“将时间还给医护,将医护还给患者”的体验提升。
 
  价值共生:实现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生态品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持续共生。盈康一生在全球推动智慧实验室、太阳能疫苗冰箱等方案出海,助力全球公卫体系升级;在临床医学领域,推动AI技术普惠落地,打造多模态医学影像平台、智能CT三维重建系统、“盈康数智人”等差异化场景;在生物科技领域,持续推进“拓浆”与“脱浆”战略,全球首个抗人活化蛋白C抗体药物SR604已进入临床阶段,为血友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笑指出:“生态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规则系统。”
 
  盈康一生希望,通过在不同产业的实践,共同构成一个持续运转的价值共生体系:用户体验提升促进生态繁荣,生态繁荣创造更大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破界搭建生态底座,到数智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再到价值共生实现多方共赢,盈康一生的实践正在诠释生态品牌的进化路径。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与全球医疗变革的浪潮中,这场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为引擎的生态革命,盈康一生所坚持的,不仅是为全球大健康产业提供中国方案,也要让“天下人一生盈康”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态力量如何重塑产业未来的时代启示。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