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合作 • 正文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十周年盘点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年10月21日,格力电器第五届海外经销商大会在成都启幕,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合作伙伴济济一堂。
 
  伊拉克格力CEO穆罕默德举起手机,向台下展示他刚收到的消息:巴格达某商场的格力空调订单又增加了500台;美国格力副总裁苏珊娜带着北美口音大声喊出“格力雄起”;老挝格力CEO杨永东展示15年前第一次到珠海格力工厂时的合影,照片里的他还在为“如何让老挝人相信中国空调”发愁,如今格力已成为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这是一场总结过去、擘画未来的聚会。时值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品牌愿景提出十周年,这场大会既是对格力十年出海的复盘,更是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路径的深度注解。
 
  从2015年被劝“隐去中国制造标签”到2024年海外营收达282亿元、同比增长13.25%;从自主品牌仅占30%到占比飙升至70%、一带一路国家甚至高达85%;从单一空调产品出口,到全品类智能健康家电、智能装备全面输出,格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引领”的艰难跨越。
 
  如今,“世界工厂”的红利消退、贸易壁垒高筑,中国制造如何凭借“核心科技”与“长期主义”,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信赖?格力十年的全球化征程,无疑提供了最佳的答案。
 
 
  告别为他人做嫁衣,自主品牌当主角
 
  董明珠始终记得那个刺痛人心的瞬间。多年前在中东,一位当地经销商好心劝她:“想打开市场,就别强调‘中国制造’,换成‘泰国制造’都会容易得多。”彼时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等同于“低价低质”的偏见根深蒂固,日系、韩系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和渠道优势,垄断了全球中高端家电市场。
 
  这句“善意的提醒”,没有让格力妥协,反而点燃了董明珠心中的斗志:“格力必须用品质改写认知,让‘中国制造’成为值得骄傲的标签。”这一信念,成为格力全球化征程的精神原点。
 
  十年后的今天,偏见早已被事实击碎。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格力分体式空调全球零售量位居榜首;在加拿大、巴西、沙特等重点市场,格力家用空调市占率稳居第一;东南亚市场自主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从30%跃升至80%;2025年上半年,格力海外营收突破163亿元,同比增长10.19%,产品足迹遍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品牌之变。2015年,格力海外营收中自主品牌占比不足30%,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稳固在70%,在一带一路国家更是高达85%,远超行业均值。从“为他人做嫁衣”到“自主品牌当主角”,格力用十年证明中国造不需要依附他国标签,核心技术与品质才是最硬的名片。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格力对“自主创新”的偏执坚守。数据显示,格力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千亿元,建立1400余个实验室,拥有50项国际领先技术,申请14万项专利,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家电行业第一。“没有核心技术,出海就是无源之水。”格力电器总裁助理白荣耀在大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卖出产品,而是让世界认可‘中国造’的技术实力。”
 
  从1993年凭借高性价比窗机叩开日本市场,到1994年拿下中国首张欧盟CE认证,再到2001年巴西建厂实现海外生产零的突破,格力的全球化之路步步为营。2015年“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愿景的提出,成为从“产品出口”向“品牌出海”转型的战略宣言。
 
  极端环境下的“中国智造”突围
 
  在全球家电市场,技术壁垒从来都是最坚固的护城河。在空调这个“技术密集型”领域,格力的研发不是“跟风式创新”,而是“痛点式突破”,针对不同地区的极端环境打造不可替代的技术解决方案。
 
  中东地区夏季地表温度常突破50℃,普通空调轻则制冷效率严重下降,重则压缩机易过热停机。针对中东市场,格力研发68℃高温制冷系列空调,通过优化压缩机冷媒循环系统,解决了高温下“制冷慢、耗电高”的行业难题。在沙特利雅得商场项目中,格力空调相比同类产品节能率提升23%。
 
  北欧冬季气温低至-30℃,传统空调制热能力骤降,严重依赖高能耗的电辅热。针对北欧极寒,格力第三代超低温热泵空调采用“双级压缩+喷气增焓”技术,在-40℃环境下可正常运行,-25℃时制热能力保持100%,能效等级达到A+级,成功撕开日系品牌统治数十年的市场。
 
  伊拉克等地区供电不稳、波动频繁,空调需承受频繁启停的冲击。针对伊拉克供电不稳问题,格力优化空调电压适应范围,加强电路防护,确保在电压波动±20%的情况下稳定运行。
 
  “技术创新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格力出口技术部执行部长熊硕介绍,“我们调研发现,全球70%的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会关注噪音,尤其是欧美家庭,对夜间睡眠环境要求极高。”
 
  为了实现静音效果,格力电器研发团队取消了传统压缩机的“不平衡块”和“滑片结构”,将振动加速度降至普通机型的1/10,甚至通过墙体传递的振动都能减少43%。
 
 
  本次大会上,格力电器发布的SilenzX系列空调,更是将技术突破推向新高度:搭载137项发明专利的“四缸静音旋转式压缩机”,内机噪音降至15分贝,相当于卧室安静环境,而外机噪音降至29分贝,同时实现-12℃低温制冷,全年能耗降低15%。
 
  如果说家用空调是“极限突破”,那么商用空调则是格力技术实力的“独角戏”。在本次大会上发布的GMV9系列商用空调,被业内称为“定义未来的标杆产品”,其核心指标——能效比SEER值9.0,远超行业6.5的额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大型建筑项目中,每年可节省数百万电费。
 
  格力商用技术二部部长熊建国介绍,GMV9的突破在于“系统级创新”:它通过“三元协同冷媒流量调节”技术,将系统冷媒循环量提升20%;采用“主动可控油循环”技术,降低压缩机排油率,能效再升5%;通过“低温等待启动”“芯片高精度流量控制”等技术,实现65℃高温运行无故障,-35℃低温制热稳定输出;防护等级达到IP55,能在沙尘、潮湿的环境下长期工作,电子元器件故障率下降47%。
 
  大型建筑的空调系统,常面临“能耗高、调控难”的问题,比如商场白天人流量大,需要强制冷,晚上人流量少,只需维持基础温度,但传统系统无法实时调整,导致能源浪费;办公楼不同楼层、不同房间的需求不同,调控路径复杂,能耗差异可达30%。
 
  格力GMV9商用空调的“AI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熊建国介绍,该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钻石AI动态节能芯片”,能通过传感器收集温度、人流量、室外天气等数据,快速识别应用场景(如商场、酒店、办公楼),并从2万个优化场景中匹配“最优调控路径”,自动调整压缩机、风机、膨胀阀的运行参数,平均节能25%。比如商场中午12点人流量最大,AI芯片会自动提高压缩机转速,增加制冷量;晚上10点闭店后,自动降低转速,仅维持必要温度。
 
  实际案例显示,在成都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安装GMV9系列空调后,每月电费从15万元降至11.25万元,节能率25%;伊拉克巴格达某政府办公楼经常停电,AI系统能根据供电情况自动调整运行模式,停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源优先”,保证关键区域(如会议室、办公室)的空调正常运行。
 
  “过去,商用空调的节能需要人工调试,依赖工程师的经验;现在,AI系统能实时优化,让节能‘自动实现’。”熊建国说,GMV9系列已在全球200多个大型项目中应用,包括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大厦、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
 
  “过去,商用空调市场被日系品牌垄断,他们的技术标准就是行业标准。现在,格力的GMV9系列,在能效、低温制热、智能控制等方面都超越了国际品牌,已经成为中东、东南亚大型工程项目的‘首选方案’。”熊建国说,“不管是在伊拉克的政府办公楼、巴西的热带雨林酒店、东南亚的海边度假村、加拿大极寒地区的大别墅,格力GMV9都能‘稳定服役’。”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绿色技术成为品牌竞争的新焦点。格力早布局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零碳源光储空系统等绿色技术,不仅满足各国环保标准,更赢得了国际标准制定权。
 
  2018年,在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中,格力暖通设备凭借18%的节能优势,成为项目指定产品,更参与制定了南美地区暖通设备节能标准;在新加坡,格力光储直柔空调为当地商场带来能效革命,实现零碳运行;在安哥拉机场、科特迪瓦体育馆等重大项目中,格力绿色空调系统凭借“高可靠性+低能耗”,成为“中国绿色科技”的名片。
 
  “绿色技术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市场竞争力。”格力总工程师助理夏光辉在大会上表示,格力全系列出口产品均符合欧盟ERP、美国能源之星等国际环保标准,部分产品节能指标远超国际标准,这成为格力在全球市场的重要竞争力。
 
 
  扎根当地、全面赋能的本土化智慧
 
  如果说技术是格力全球化的“硬实力”,那么遍布全球的经销商生态,就是其扎根当地的“毛细血管”。格力的成功,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总部赋能+本地执行”的生态共赢。格力不只是给经销商“供货”,更是给他们“工具、培训、资源”,让他们成为格力在当地的“本土化代言人”。
 
  美国是全球家电市场的“高地”,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格力美国代理商、北美最大暖通空调分销商商Watsco,交出了2022-2024年销量三连增、市占率跻身前五的亮眼成绩。
 
  美国格力的破局策略,是“阶梯式升级+工具赋能”。初期以高性价比窗机切入市场,积累渠道与用户认知;站稳脚跟后,立即转向核心技术攻坚。针对北美家庭依赖燃气炉取暖、碳排放高的痛点,格力研发双缸双级补气增焓压缩机,使中央空调在-15℃严冬仍能保持100%制热能力,直接挑战传统取暖方式。
 
  针对美国消费者不熟悉热泵技术、安装商调试困难的问题,格力联合Watsco成立“格力设备学校”,在全美10个城市设立培训中心;推出YouTube直播节目“Talking Comfort Live”,邀请专家讲解技术优势,其中“如何使用格力遥控器”的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开发“CounterPro”工具,让柜台工作人员3步即可查询产品适配信息,解决安装商疑问;在每台空调外机贴二维码,安装商扫码即可观看调试视频,或联系技术支持。
 
  “关税是挑战,但技术和服务是破局关键。”美国格力副总裁苏珊娜表示,2024年格力在美国热泵空调销量同比增长40%,“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相信,中国造的空调比本土品牌更好用。”
 
  加拿大市场的特点是“高消费、高要求”。当地的消费者既看重产品品质,也注重品牌口碑,且政府对环保、节能有严格标准。从2021年到现在,仅用3年时间,格力电器就实现了格力(GREE)、晶弘(KINGHOME)、大松(TOSOT)三个品牌加起来市占率第一的目标。
 
  格力电器在加拿大的策略是“差异化定位+巨头合作”。它将三个品牌分别定位:GREE主打中高端家用空调,KINGHOME聚焦商用冷链,TOSOT专注小家电(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形成“全品类覆盖”。
 
  在加拿大,晶弘品牌与北美能源巨头Enbridge合作,推出“Enbridge Sustain Smart Flow”项目。这一项目将格力热泵空调与传统燃气炉结合,冬季消费者可自主切换加热源,比纯燃气加热节省40%电费。
 
  Enbridge不仅为项目投入500万美元推广资金(通过电视、线下广告、社交媒体传播),还将格力产品纳入其“绿色家居推荐清单”,推荐给旗下1200万用户。Enbridge的背书,让加拿大消费者快速信任格力。“他们觉得,能和能源巨头合作的品牌,品质肯定靠谱。”加拿大晶弘总裁杰西卡·吴说。
 
  此外,晶弘品牌还建立了“多语言售后团队”,提供英语、法语、中文服务,解决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沟通问题;投入经销商销售额的2%作为“营销基金”,帮助门店做活动、搞培训。“2024年,我们的热泵空调销量增长了60%,很多消费者说,格力的-40℃低温制热技术,比日系品牌更适合加拿大的冬天。”杰西卡·吴说。
 
  “2010年,我第一次到珠海格力工厂,看到生产线时,就坚信这个品牌能在伊拉克成功。但当时的伊拉克市场,被日系品牌垄断,消费者觉得‘中国空调质量差’。”伊拉克格力CEO穆罕默德回忆与格力的最初合作,带着一丝感慨。
 
  格力在伊拉克的破局点,是“拿下伊拉克总统府翻新项目”。2010年,伊拉克政府计划翻新总统府酒店,要求空调能在45℃高温下稳定运行,且售后响应时间不超过24小时。当时的日系品牌报价高、售后周期长,而穆罕默德向格力提出“定制需求”——针对伊拉克供电不稳的情况,优化空调的电压适应范围;针对沙尘天气,加强外机防护。格力团队用3个月完成了产品改造,最终成功中标。
 
  这个项目成为格力在伊拉克的“名片”。此后,穆罕默德没有急于扩张,而是“自建全链条团队”:组建200人的运输队,解决伊拉克物流不畅的问题;培训500名安装工,确保空调安装规范;建立10个配件仓库,实现“24小时售后响应”。到2024年,格力在伊拉克的年销量突破50万台,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第一,是第二名的6倍。
 
  “格力不是把产品卖给我们就不管了,而是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比如2022年伊拉克沙尘暴,很多空调外机故障,格力紧急调配1000套配件,还派工程师来现场指导维修。这种‘共担风险’的合作,让我们愿意跟着格力走。”穆罕默德说。更值得关注的是,穆罕默德团队从空调供应商转型为暖通空调领域领先企业,参与制定伊拉克暖通空调标准,将格力技术深度融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欧洲市场对“中国造”的偏见根深蒂固,如何打破?西班牙格力总经理佩雷斯的答案是“情感营销”。
 
  2017年,欧洲经济刚复苏,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注重品牌情感。格力对当地市场调研发现,西班牙人对足球的热爱深入骨髓,皇家贝蒂斯足球俱乐部拥有700万本地球迷,其“坚韧、成长”的理念与格力“追求卓越”的品牌价值高度契合。
 
  2023年,格力与皇家贝蒂斯达成赞助合作,GREE logo出现在球队球衣胸前,主场比赛时播放格力技术视频,邀请球迷参观格力西班牙工厂。这一合作的投资回报率(ROI)高达26倍。整个赛季期间格力空调曝光量达1.2亿次,媒体价值6900万欧元。靠赞助皇家贝蒂斯球队,格力不仅打开欧洲市场大门,更凭借西甲联盟的品质背书,提升了品牌美誉度。
 
  “足球让格力与西班牙消费者建立了情感连接,他们觉得格力是‘自己’的品牌。”佩雷斯表示,如今格力在西班牙拥有250个合作伙伴,服务3000+本地安装商,在西班牙、法国各建1个培训学院,让“中国造”真正融入欧洲市场。“我们不仅卖产品,还培养‘格力技术专家’,让欧洲市场真正认可‘中国造’的技术和品质。”佩雷斯说。
 
  老挝经济欠发达,消费者对价格敏感,长期依赖日系、泰系空调。2010年,格力进入老挝市场时,品牌认知度几乎为零,商场甚至不愿留展台。
 
  老挝格力CEO杨永东的“土办法”很实在:“别人做广告,我们做‘看得见的信任’。”他先是在老挝万象市的主干道上挂起巨型广告牌,上面写着“好空调,格力造”;然后在收音机、电视上播放格力的工厂视频,让消费者看到“中国空调的生产过程”。
 
  最关键的是,他自建了安装队和售后队。“当时老挝的安装工技术差,很多空调坏了是因为安装不当,我们培训自己的工人,保证安装规范,售后24小时上门。”为了降低成本,杨永东还组建了自己的运输队。“老挝山路多,物流成本高,我们买了10辆货车,从中国边境直接运货到老挝各地,比找第三方物流节省30%成本,这部分利润让给消费者,格力空调的价格比日系品牌低15%,很快打开了市场。”
 
  15年后的今天,格力已成为老挝空调市场的“龙头”,市占率超过50%,服务包括老挝总理府、国家电力公司、万象文化艺术馆、大型商场等上千个工程项目。“现在老挝人买空调,第一反应就是格力,因为他们知道,格力空调‘耐用、省电、售后好’。”杨永东展示他刚拍的老挝农村照片,“你看,连偏远山村的农户,都在用格力空调。”
 
  格力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简单模式,而是“本土研发、本土生产、本土销售”的深度布局。2001年巴西工厂投产,成为格力海外生产的起点。经过15年深耕,格力已成为当地市场第一品牌。
 
  “我们不是把国内产品改装后出口,而是针对巴西市场需求专门研发。针对巴西电网特点格力优化空调电路设计,针对当地消费者习惯加大冰箱、洗衣机的容量。”格力巴西高级销售经理马里奥介绍,本土化研发让格力在巴西市场赢得广泛认可。
 
  从美国的“工具赋能”、伊拉克的“标杆深耕”、西班牙的“情感营销”、老挝的“本土化服务”到巴西的“本地化生产”,格力的全球化战略,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的赋能体系。格力不仅给海外经销商“鱼”,更给“渔”,帮助他们扩大“毛细血管”、壮大“蚂蚁雄兵”,让格力成为当地市场的强势品牌。
 
 
  全品类家电、智能装备全面出海
 
  在本次海外经销商大会上,董明珠的发言掷地有声:“我们已步入新时代,格力的品牌定位从‘好空调格力造’升级为‘好电器格力造’。”这一战略升级,标志着格力的全球化从单一品类拓展,进入全品类智能健康家电、智能装备协同输出的新阶段。
 
  十年前,格力海外市场以空调为主;如今,格力(GREE)、晶弘(KINGHOME)、大松(TOSOT)三大品牌协同发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等多品类齐头并进。本次大会上发布的508L平嵌冰箱、臻柔洗衣机,成为全品类拓展的重要信号。
 
  全球厨房设计的趋势是“简约一体化”,但传统冰箱的深度多为65-70厘米,与60厘米的标准橱柜不匹配,嵌入后会突出5-10厘米,既不美观,又浪费空间。格力冷冻冷藏技术研究院院长李琦介绍,格力超能锁鲜系列冰箱,通过“三大创新”解决了这一痛点:
 
  一是“减薄发泡层”:采用新型真空绝热材料,在保证隔热性能的前提下,将发泡层厚度从8厘米减至5厘米;二是“双轨滑动导轨”:开门时门体先向外滑动再旋转,避免与橱柜侧壁碰撞,解决了“嵌入后开门难”的问题;三是“底部散热”:采用“左进右出”的通风设计,即使嵌入橱柜,也能保证散热效率,不会因温度过高影响运行。
 
  更关键的是,这款冰箱没有因“瘦身”牺牲容积。李琦展示的数据显示,其容积利用率从传统冰箱的49.7%提升至54.1%,抽屉深度比竞品深2厘米,能轻松容纳整只帝王蟹、大尺寸烤盘。同时,它采用“独立双循环系统”(双风扇+双蒸发器),冷藏和冷冻完全分开,杜绝串味;“四门四温区”设计,能满足不同食材的存储需求,比如母婴区适合存放母乳,变温区可根据需要切换为“冷藏”或“冷冻”,增加99升空间。目前该冰箱已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上市,销量同比增长50%。
 
  全球家庭的共性需求是“洗衣既要快,又要干净”,但传统快洗模式常陷入“快则不干净,干净则不快”的困境。为了节省时间,压缩洗涤环节,导致衣物残留洗涤剂;为了洗净,延长时间,又不符合“高效生活”的需求。
 
  格力臻柔系列洗衣机的“活水漂洗”技术,打破了这一困境。据格力洗涤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洪永介绍,该技术通过“三维立体喷头”,在洗衣机内形成360度的水流覆盖,相当于给衣物“淋浴”’,而不是传统的“浸泡-脱水”模式。“传统漂洗需要3次加水-脱水,耗时25分钟,我们的活水漂洗只需1次,耗时8分钟,且洗涤剂残留量低于0.01%,远低于欧盟标准(0.05%)。”杨洪永说。
 
  为了验证效果,格力研发团队做了一组实验:用该洗衣机清洗5公斤衣物(包含衬衫、牛仔裤、袜子),选择“快洗模式”,35分钟后取出,衣物洁净度达99.2%,且没有缠绕现象。这项技术不仅获得2024年日内瓦发明展铜奖,还被纳入“国际洗衣机能效标准”。
 
  “我们还针对不同地区的衣物材质做了优化,比如东南亚人喜欢穿丝绸,我们开发了‘丝绸护理模式’,通过低温蒸汽杀菌,避免高温损伤;欧美家庭喜欢穿羊毛衫,我们优化了滚筒转速,防止羊毛缩水。”杨洪永说,该系列洗衣机已在欧洲、东南亚上市,用户满意度达98%。
 
  在智能装备领域,格力的成就更值得称道。2015年,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格力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芯片等领域进行深度布局,研发投入超过百亿。
 
  在数控机床领域,格力高速直驱桥式龙门加工中心荣膺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iENA)银奖,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更一举斩获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格力已实现四大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运动控制系统、控制器的全自主掌控,负载范围覆盖1KG至600KG,可满足不同工业场景的需求;在芯片领域,格力碳化硅芯片以耐高压、耐高温、高能效的核心优势,已大规模量产并应用于空调领域,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亿颗,已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据格力智能装备市场总监赵方宇透露,“格力智能装备业务,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赢得了包括特斯拉等在内的多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采购订单。”
 
  格力的产品创新,始终围绕“用户真实痛点”展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也是中国造从“性价比”走向“价值感”的关键。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讲好中国故事
 
  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常面临“品牌认知度低”的问题,而格力通过“技术+情感+文化”的三维叙事,让“中国造”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可靠、创新、负责任”的价值认同。
 
  格力的品牌叙事,始终以“技术”为核心。对中国企业来说,核心技术是打破偏见、赢得尊重的唯一路径。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领域,格力不满足于“跟风创新”,而是聚焦极端环境、节能、智能等行业痛点,持续投入研发,构建起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
 
  面对海外客户,格力不只是展示产品,更展示“技术原理”。在多个海外展会上,格力现场演示热泵空调“-40℃”的制热效果,展示68℃高温下空调运行数据,让消费者“亲眼看到”格力的技术实力。这种“技术可视化”的叙事,有效打破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造”的偏见。
 
  白荣耀介绍,2023年,格力在欧洲的品牌认知度从35%提升至58%,其中“技术可靠”是消费者选择格力的首要原因。“过去,欧洲消费者觉得‘中国产品技术差’,现在,他们会主动咨询格力的低温制热技术,因为我们用数据和事实证明,中国造的技术不输国际品牌。”
 
  除了技术,格力还通过“情感共鸣”拉近与全球用户的距离。比如在伊拉克,格力邀请当地奥运冠军拍摄宣传片,传递“坚韧、向上”的精神;在西班牙,通过赞助足球,连接球迷的“家乡情感”;在老挝,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山区学校捐赠空调,传递“责任”的价值观。
 
  伊拉克大松共享服务中心副总裁奥马尔分享了一个案例:2024年,格力在伊拉克推出“我的土地,我的人民”公益项目,邀请当地足球队长、孤儿院长等公众人物,讲述“从困境到成功”的故事,同时展示格力空调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该项目的宣传片在社交媒体上播放量超过1亿次,很多伊拉克人评论:“格力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格力的品牌叙事,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比如格力的“绿色科技”理念,呼应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通过节能技术减少碳排放,让天空更蓝;格力的“长期主义”,体现了中国十年磨一剑、专注核心技术的“工匠精神”。
 
  中国企业出海常陷入“本土化不足”的误区,格力则把“决策权”交给当地合作伙伴,把“支持力”留给自己,形成“总部赋能+本地执行”的生态,让全球化的根系扎在当地。
 
  格力的经销商生态,不是“上下级”的供货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共赢关系。给美国经销商开发“CounterPro”工具,给伊拉克经销商提供配件支持,给西班牙经销商搭建足球营销平台,给老挝经销商培训安装团队,格力的赋能精准匹配不同市场的需求,让经销商成为“本土化运营中心”。
 
  过去,中国制造的标签是“低价格”,而现在必须将其改写为“高价值”。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跳出“价格竞争”的陷阱,聚焦“用户价值”和“品牌价值”:通过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通过传递文化和情感,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只有这样,中国造才能真正“走进去”,而不是“走出去”。
 
  要站在“山顶”,更要仰望“星空”
 
  珠海格力展厅有一句标语:“当你站在山顶上,你的头顶还有星空。”这句话,正是格力全球化之路的写照。十年磨一剑,格力用技术、品牌与文化站在了“中国制造”的山顶;但它没有止步,而是继续仰望“星空”。下一个十年,要在新能源、智能家居、工业科技等领域,继续突破,让“中国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
 
  从成都大会的现场望去,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经销商,脸上带着同样的期待:他们期待与格力一起,在全球市场创造更多奇迹;他们期待“中国造”能赢得更多尊重;他们期待“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口号,能成为每一个中国企业的行动。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格力”用十年、二十年的坚守,一点一滴铸就的现实。而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真正的“星辰大海”。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