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合作 • 正文

文物会说话|胡人俑“开口”讲述丝路传奇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网

  2025年10月23日下午,“文物会说话”系列大讲堂第十一期在长安书院圆满举行。本期以《胡人俑与丝绸之路》为主题,特邀考古学家、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亲临主讲,带领线上线下观众穿越千年,聆听陶俑背后的文明对话,感受盛唐长安的开放气象。
 
 
  权威开讲:胡人俑里的丝路密码
 
  作为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齐东方教授深耕汉唐考古,此次他围绕“胡人俑”这一丝路文明的重要见证,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从详实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出发,引领观众细致观察胡人俑丰富的造型、独特的服饰及其蕴含的多元文化印记。
 
  齐教授指出,这些静默伫立于墓葬中的陶俑,并非简单的随葬品,而是盛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贸易往来与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他通过一件件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胡人俑如何折射出唐代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开放与包容,如何见证丝绸之路上商旅、使节、僧侣、工匠的频繁往来,以及不同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迸发的璀璨火花。
 
 
  齐教授的讲述兼具学术权威性与故事感染力,使原本静态的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历了那条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道路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
 
  沉浸体验:让文物走进日常生活
 
  为打破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本次活动创新采用“文物+艺术复原+文创展示”的融合形式,打造多维沉浸式文化空间。西安工程大学汉服研究院现场演绎《胡旋舞》与《龟兹舞》复原表演,舞者在鼓乐声中急速旋转,再现“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的异域风情,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胡旋舞:唐代西域舞蹈,以快速旋转为特色,舞者在小圆毯上旋转百圈不晕。伴奏以鼓乐为主,配琵琶、横笛,节奏热烈。服饰为紧身窄袖罗衫配翻领长袍,红紫色刺绣,头戴珠玉卷檐虚帽,足蹬红锦软靴。男性舞者持丝绸长带旋转,展现动态美。唐代女性流行翻领宽袖、下摆曳地胡服,饰织锦花边,融合希腊、波斯元素。影响中国古典舞及维吾尔族舞蹈,是丝路文化交流见证。
 
  龟兹舞蹈:古代龟兹国歌舞,融合佛教艺术与多元文化。舞蹈类型丰富,包括胡旋舞、胡腾舞等,以“三道弯”身姿、多变手势及“撼头弄目”表情为特征。服饰受印度、波斯及中原文化影响,宫廷舞者戴尖顶胡帽,穿紧身袍、长裤,束腰带,配红抹额与乌皮靴;女性舞者壁画中多赤身披长巾,或着性感服饰,发饰华贵,体现西域艺术奔放特质。
 
  现场还特别呈现了《骑马击腰鼓女俑》的独立复原展示。该形象复原自西安博物院馆藏、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唐代骑马击鼓女俑。表演中,舞者头戴孔雀冠,冠上彩羽翩然垂落肩背,身着圆领窄袖男装长袍,足蹬黑色高靿尖头靴,双手作击鼓状,生动再现了唐代女性英姿飒爽、骑马击鼓的华美场景。
 
  讲座现场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展区,汇聚“文物会说话”系列文创及多家博物馆特色展陈。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骆驼俑复刻品栩栩如生;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钟鼓楼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等单位带来兼具创意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涵盖文具、服饰、生活用品等多个品类,并设置互动体验区,吸引观众驻足参与。
 
  现场同步设置学生文物复原作品展区,一件件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高级中学的孩子们亲手复原的仿古器物,生动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浓厚兴趣,让文化传承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为传统文化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我们希望通过文创,让文物从展柜走进生活。”主办方表示,“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让公众在日常使用中感受文化的温度。”
 
  品牌深耕:让千年古都“响”彻当代
 
  “文物会说话”系列大讲堂是西安市文物局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品牌,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余场讲座,邀请于赓哲、李芽、白雪松、齐东方等权威学者,聚焦唐代文化进行多维度解读,线上线下惠及超百万人次。
 
  2025年,该系列围绕“城市-政治-生活-精神-技艺-世界”六大主题持续推进。9月至10月: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翔老师,分别以《唐代的对外交往和陶瓷贸易》和《诗与长安——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为主题,带来文化分享。本期“长安西望”篇章,旨在展现唐代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深化公众对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理解。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分享,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今天,这场关于“长安西望”的讲述,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深刻启迪。随着第十一期活动的圆满落幕,“文物会说话”将继续以创新形式活化文物叙事,让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在新时代持续“响”彻人间。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