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周口网
随着国庆与中秋双节临近,为期8天的 “超长假期”点燃大众出行热情。当前机票、住宿预订量较往年大幅攀升,热门景区门票更是一经上线便 “秒空”,假期出行市场持续升温。然而,梳理往年情况发现,不少游客返程后反馈旅途中出现口干、疲劳、轻微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些问题可能与旅途中水分及电解质补充不当相关,假期出行期间,科学补水应成为健康防护的重要一环。
人体体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是维持细胞活动、神经信号传递和肌肉收缩的“调节器”,对身体机能运转至关重要。即便在无明显出汗的情况下,旅途中干燥环境下的呼吸、皮肤蒸发也会导致水分与微量电解质流失;若参与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大量出汗会进一步加剧电解质损耗。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若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纯水,可能稀释体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这不仅使补水效率低下,还可能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当电解质浓度持续降低时,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严重时甚至伴随肌肉乏力、精神不振,直接影响出行体验。
景区游览动辄上万步的“暴走”模式,会消耗大量体力并伴随大量出汗。这种场景下如果只补充纯水,缓解疲劳和口渴的效果往往不理想。除了这类动态行程,在景区排队、服务区休息等“静态场景”中,干燥环境也会导致水分缓慢流失,同样需要持续、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作为国庆出行的主流选择,自驾途中的健康防护易被忽视。密闭车厢内空调持续运转,空气干燥会加速身体水分隐性蒸发。即便车内备有饮用水,长时间专注驾驶仍可能出现口干、注意力下降的情况。因此,自驾途中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对于缓解口渴感,保障驾驶的专注力尤为重要。
同时,选择飞机、高铁等长途交通工具的游客,也需关注两大健康风险:一是久坐导致的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增加深静脉血栓(“经济舱综合征”)风险;二是机舱、车厢内干燥环境加速水分无感蒸发,可能会加重脱水隐患。
因此,无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长途公共交通,除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伸展肢体,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同样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缓解干燥引发的咽喉不适,对维护整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正值季节交替,气温起伏频繁,感冒相关病毒逐步进入活跃期。加之假期期间人员流动密集,交叉感染风险相对升高,做好个人防护尤为关键。更需注意的是,气候干燥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使其处于缺水状态,进而可能削弱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作为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可能降低其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因此,维持身体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水平,对于支持呼吸道黏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补水的核心是“水分+电解质+适量糖”的均衡补充。从专业性与便捷性上来说,市场上的电解质饮料可作为出行补水的有效选择之一。以拥有40余年历史的宝矿力水特为例,产品源于医药企业研发,配方模拟人体体液成分,含水分、电解质及适量糖分,有助于人体补充旅途中流失的钠、钾、氯等离子,其中的适量糖分一定程度上可辅助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为身体提供能量支持。
国庆中秋假期是放松身心、感受美好的重要时光,做好科学补水,才能有效避免不适干扰行程。无论短途周边游还是长线探索,选对补水方式,才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留存更多难忘的假期记忆。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