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周口网
2025年9月9日,山东日照海域,吉利星座第五轨卫星以一箭11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其中有一颗独特的卫星被命名为“华外同文号”,这颗卫星聚焦教育赋能,由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并由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冠名——这一里程碑事件,源于双方此前达成的产学研合作,核心是将商业航天科技转化为基础教育资源,共同探索科创教育新路径。
华外同文号
卫星发射实拍图
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校长秦金华在现场表示:“我们始终相信,教育的边界不该是教室的围墙,而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限。‘华外同文号’卫星的升空,正是我们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标志性一步。它不仅仅是一颗卫星,更是一座连接地面课堂与浩瀚宇宙的桥梁。”
华外观礼团在发射现场
当天,由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学生、教师、家委及校友代表组成的观礼团,站在超近距离的海上观测点,亲眼见证火箭点火、冲破云层、奔向太空的震撼全程。
中学部的陈翰霆同学在火箭升空那一刻激动地说:“原来物理书上的牛顿定律真的可以把人类梦想推向外太空!我现在特别想好好学数学和编程,将来自己设计卫星!”而来自小学部的吴姝嫒同学则仰着头喃喃自语:“它好像一颗星星啊……原来我们学校的名字可以飞到云上面去。”带队的科学老师梁怡凝老师则事后感慨:“那一刻,很多孩子眼睛里有光。这不是课堂实验能带来的震撼——真实世界的科技,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场在国内中小学生群体中极为罕见的“航天零距离”体验,不仅是一次感官与心灵的双重冲击,更揭开了基础教育阶段“科创实践走进真实场景”的全新篇章。
这场观礼的非凡,首先源于场景与体验的稀缺性。不同于课堂上的图片、视频,海上发射本身就因技术复杂度高、观测视角独特而极具稀缺性,而超近距离的设置更让抽象的航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当火箭点火的轰鸣穿透空气,橘红色火焰托举箭体腾空而起,观礼团中的学生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举起双手——这种亲眼看见课本里的知识变成现实的冲击,远比任何课堂讲解更能叩击心灵。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观礼并非单一的事件体验,而是家校社协同推动科创教育的缩影。观礼团中,教师带着教学思考记录发射细节,后续将这些素材转化为课堂上的航天实践案例;家委代表用镜头捕捉学生们的震撼瞬间,成为家校共育中科技启蒙的鲜活素材;校友代表则结合自身经验,在观礼后与学生分享感受体验,搭建起当下体验与未来职业的桥梁。这种以“学生为核心、多方联动”的模式,让航天体验从个体记忆升级为群体共鸣,也让科创教育突破了校园的边界,形成了“学校引领、家庭参与、校友助力”的生态闭环。
回溯这场非凡体验的源头,不难发现它是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与时空道宇深化科教融合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不仅通过“华外同文号”卫星赋能双方产学研合作,更开放了稀缺的海上发射观礼资源,用真实的航天场景为基础教育供氧;而华外则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将观礼火箭发射纳入“外语、科创、艺体”三大特色课程体系,打破了基础教育阶段科创实践缺资源、缺场景的普遍困境。这种企业提供前沿资源、学校转化教育价值的合作模式,是产学研协同推动教育创新的公益实践——它证明,当商业航天的技术实力与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相遇,就能碰撞出让科技赋能成长的火花。
而与时空道宇的合作,只是华外在科创特色上的一次重磅布局。近年来,华外持续引入高端学术资源,打造“名家引领+前沿实践”教育场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多次来校做人工智能主题演讲,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晋年曾为师生开展遥感卫星科学讲座。
华外人工智能课
在科创与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华外也已建立起系统性架构。2024年10月,“AI+骨干教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从教师赋能、融合探索、课程建设三大维度全面发力;2025年4月25日,在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华外与教育科技领军企业希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共同打造全国级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标杆。希沃为学校颁发了“人工智能示范校”,双方聚焦“教学创新、教研升级、智能评价、教师发展、管理优化”五大维度,推动AI技术全面融入校园教、学、研、评、管全流程,致力构建可复制的“AI+教育”生态体系。这一系列动作为本次卫星发射观礼及后续航天科普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出华外以科创为支点、全面重塑学习体验的战略决心。
这场海上观礼的意义,早已超越“看一次火箭发射”的表层价值。它是一次对教育实践的重新定义:好的科创教育,不是灌输抽象的公式与理论,而是提供让学生触摸科技、感受梦想的机会;不是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模拟操作,而是走进真实的科技现场,让学生在震撼中建立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当华外的学生们亲眼见证“华外同文号”飞向太空,他们心中埋下的,或许是未来成为航天工程师、科学家的种子;而对于更多学校而言,这场体验也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前沿科技从不该是基础教育的“旁观者”,当学校主动打破壁垒,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就能为青少年搭建起“从课堂到太空”的成长阶梯。
从“星愿计划”征集万千心愿,到海上观礼见证升空,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与时空道宇的合作,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航天科技走进青少年的成长旅程。而这场非凡的海上观礼,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华外同文号”卫星测控数据应用、航天主题研学、校本课程开发等后续实践的推进,更多“天地对话”式的科创体验将走进校园,为素质教育开辟出更广阔的太空新阵地。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