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以智能出版推动产业变革 方正电子参加第九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东方网

  8月28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及腾讯研究院协办的第九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在郑州举办。本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以“破局技术驱动深水区,构建出版数智新生态”为主题,吸引来自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的众多嘉宾、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数字出版趋势、数智化技术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董毅敏、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刘丽霞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主持。方正电子副总裁刘长明在论坛中围绕《智能出版新趋势新业态新动能》主题进行了演讲。

  政策引领  高屋建瓴  擘画数智发展新未来
 
  在领导致辞环节,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当前我国出版业正面临着机遇和严峻挑战,期待我国出版业能够把握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抓紧行动起来,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找准问题,提升出版功能,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来推动新的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董毅敏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主持论坛
 
  实践分享  专题演讲  探索行业转型新生态
 
  在论坛的专题演讲环节,中信出版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方正电子、腾讯研究院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与两位国际嘉宾分别带来了前沿趋势理论和实践操作案例分享及专题演讲。其中方正电子副总裁刘长明围绕《智能出版新趋势新业态新动能》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深入分析了智能出版技术的发展前沿,探讨了智能出版带来的产业变革。

▲方正电子副总裁刘长明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传统出版正向融合出版进化升级的背景下,智能出版面临“生成式AI全面渗透内容生产流程、多模态融合与跨媒介传播成为主流、人工智能驱动业务流程高效化和协同化、内容智能分发和内容营销精准化及创新化、垂类模型与知识服务深度结合”等趋势;AI发展将超越工具属性,真正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及新动能。

  刘长明在分享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融合发展有着深远影响,AI将加速出版创新。首先AI技术应用将推动出版业加速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出版新范式,智能技术与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编辑加工、营销传播等业务流程紧密融合;其次是AI工具嵌入内容生产流程,加速推动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让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编校排业务流程融合,实现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加工流程全数字化、智能化;第三,AI技术应用加速推动出版业挖掘数据资源,构建知识体系和建立知识库平台,实现内容数据化、数据知识化、知识服务化,激活内容价值;再次,AI技术赋能平台建设,出版商依托平台重构与用户的连接和服务,实现内容智能推荐和知识精准推送,以平台产品聚合生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方正电子近年来积极拥抱AI,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关智能工具和产品赋能出版业数智化转型,2024年推出星空出版大模型,并基于复合AI推出面向多场景的AI出版平台——方正星空AI出版平台。该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出版的各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创作,从稿件预审到编辑加工,从自动排版到多元发布,再到营销与传播,全方位赋能出版流程,助力出版业实现智能化、高效化与创新化发展。

  此外,他还认为:“AI赋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侧改革。一是高质量语料库建设是垂直大模型建设的基石;二是AI工具的广泛应用,构建人机协同智能出版流程和传播新体系;三是积极探索AI大模型和业务场景的紧密结合;四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要考虑成本、安全、算法效果等平衡;五是人工智能复合人才培养、全员人工智能的培训。
 
  第九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为促进数字出版行业交流与合作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行业各方加深了解、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助力数字出版行业在数智化时代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方正电子作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也将在AI赋能下有力推动产业变革。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