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广东科技学院绿韵古村焕新工程突击队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国企网

  2025年7月7日至21日,广东科技学院绿韵古村焕新工程突击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以青春之名奔赴乡村一线,精心组织并开展了一场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书写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实践篇章。

  多元课堂进乡村,点亮童心筑未来
 
  7月7日至19日,突击队深入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成功举办“百千万·莞一夏”暑期夏令营。这场夏令营宛如一场知识的盛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门。

  在非遗手工课堂上,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工匠,亲手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一针一线、一笔一划间,传承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种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介绍,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全球视野的大门,让他们明白自己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专题课堂,则像是一场场奇妙的探险,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引导他们树立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心理知识课堂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们内心的角落,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安全知识课堂则是坚固的盾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传统节日知识讲座则让孩子们在品味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全方位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文化素养提升,让他们的假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校企社携手共建,实践基地谱新篇
 
  7月9日至17日,突击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搭建合作桥梁,与东莞市正德公益服务中心及勤金实业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了“社会公益组织+企业+高校”暑期实践基地。这一创新平台的诞生,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

  依托这一平台,突击队为勤金实业有限公司职工子女量身定制了暑期夏令营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课程,还能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这一举措既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成长空间,实现了企业、高校与社会的多方共赢,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支教调研双线行,共探乡村新路径
 
  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突击队采用支教+调研的复合模式,双线并进,全面发力。调研团队聚焦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途径这一主题,深入企石镇江边村、西溪古镇等多个地方开展实地走访。他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访谈等方式,与当地居民、文化工作者等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需求,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支教活动则以非遗知识+手工+安全知识教育+“绿色环保课堂”为特色,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环保教育。在非遗知识与手工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安全知识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绿色环保课堂”则引导孩子们关注乡村绿色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弥合乡村可持续发展教育鸿沟,确保不让任何一个青少年掉队。

  讲座助农齐发力,躬身实践促发展
 
  为了全方位助力江边村“百千万工程”活动,突击队积极协助各部门在江边村开展知识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心理知识、安全救护等多个领域。心理知识教育讲座让小朋友学会了讲述自己的烦恼和释放压力。安全教育讲座增强了小朋友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些知识讲座如同一场场及时雨,滋润了小朋友的心田,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除了知识讲座,突击队队员们还深入乡村,与村民们并肩劳作。他们挽起袖子、卷起裤腿,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村民除草、施肥、浇水,亲身感受农事的艰辛与乐趣。在参与水稻研学活动时,队员们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走进金黄的稻田,手把手教他们割水稻。孩子们手持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更培养了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广东科技学院绿韵古村焕新工程突击队的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青春与乡村的美丽邂逅,是一次责任与担当的生动实践。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行动诠释初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相信在未来,他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华章。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