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越韵活力全开!2025“富乐嵊州”田径公开赛圆满收官,解锁全民运动新体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国企网

  5月11日,2025中国田径大众达标系列赛暨“富乐嵊州”田径公开赛在嵊州市体育中心圆满落下帷幕。这场集竞技激情与文化魅力于一体的体育盛会,为来自全国的800余名参赛者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运动之旅。

  清晨7时,微凉的气流在跑道上穿梭,大众田径系列赛U20男子5000米鸣枪决战。蛰伏两年的0315号选手叶俊杰以18分14秒的成绩首度夺魁,这位来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业余跑者用汗水浇铸出梦想勋章。回溯去年赛事,作为半马专项选手的叶俊杰以季军成绩崭露头角。经历365天的蜕变,他着重打磨持续输出能力,“从晨光熹微跑到星斗满天,支撑我的从来都是对奔跑纯粹的热爱。”叶俊杰赛后坦言。

  青年组赛道硝烟未散,U24组男子5000米决赛上演惊心逆转。0412号大众明星选手宋鸿铭以16分49秒的佳绩夺冠,这位被誉为“节奏大师”的跑者在最后100米上演“绝地冲刺”,收获个人第四块5000米赛事奖牌。发令枪响后,宋鸿铭严格执行赛前部署:前1000米以3分15秒配速领跑,随后通过两段变速跑将差距拉大。但竞技体育的戏剧性在第9圈爆发——对手在3000米节点突然加速反超,第二名试图凭借弯道实现锁定胜局时,宋鸿铭突然切换“狂暴模式”,以13.2秒百米终极冲刺。他拿着奖牌兴奋地说:“奔跑途中,心里有一个执着的声音在激励着我,我要拿冠军。”

  另一位“反转战士”0448号选手钱程在男子体考组上演田径奇幻秀:当电子屏尚未刷新他的百米夺冠成绩,钱程已转战跳远赛场——11秒66的极速狂飙与2米71的腾空飞跃,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模式在30分钟内被嵊州市长乐中学学生完美解码。这位主攻短跑却兼修耐力项目的全能战士,当问及未来规划时,这个刚在两个项目间辗转征战的少年突然攥紧钉鞋:“您见过未经打磨的玉石吗?我的天赋现在就像凌晨四点的操场——需要有人点燃火种,更需要有平台让星火燎原。”

  本届赛事在项目设置上重构格局,不仅覆盖U6至U60全年龄段,还将亲子跑、体育高考专项等特色项目巧妙融入赛程,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赛需求。赛场上,专业运动员如离弦之箭,全力冲刺,用速度与力量诠释竞技体育的魅力;青少年选手朝气蓬勃,在赛道上肆意挥洒汗水,展现青春风采;亲子跑环节更是温馨满满,104组家庭携手并肩,大手牵小手,在加油声中冲向终点,欢笑与呐喊交织,勾勒出一幅幅温暖的亲情画卷。选手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每一次起跑、加速、冲刺,都凝聚着对田径运动的热爱,也让观众们感受到田径运动的无限魅力。

  赛事组委会以贴心周到的服务,全方位提升选手的参赛体验。特别开通的运动员专属免费美食旅游专线,串联起嵊州的特色街巷与文化地标。选手们既能品尝小笼包、炒年糕等舌尖美味,又能走进越剧小镇、越剧博物馆,沉浸式感受越剧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组委会精心准备百丈飞瀑、王羲之故居等知名景点的免费门票,让参赛者在赛后漫步山水古迹,深度领略嵊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专业医疗保障团队全程值守,志愿者热情引导、贴心服务,为选手们筑牢安全防线,确保大家安心参赛、全无后顾之忧。“赛程安排专业、文旅体验丰富、后勤保障周到,每个环节都无可挑剔,明年一定约上朋友再来!”多位选手在赛后对赛事赞不绝口。
 
  赛事采用高清视频与照片全程直播,同时邀请资深体育解说员搭档进行专业解说,不仅实时剖析赛事精彩瞬间,还融入嵊州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为观众带来兼具竞技性与趣味性的视听盛宴。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发起#富乐嵊州田径公开赛#话题互动,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参与,让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屏幕沉浸式感受赛事的热烈氛围与嵊州魅力。
 
  作为中国田径大众达标系列赛的重要一站,本次赛事始终秉持“标准引领+全民参与”的理念,为大众搭建了专业的竞技平台。科学化的达标体系,让每一位参赛选手都能获得官方认证,让“草根选手”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同时,赛事通过“线下赛事+线上互动”的创新模式,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田径运动,推动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

  “富乐嵊州”田径公开赛连续两年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城市注入了强劲的体育活力,更以“体育+”为引擎,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显著提升了嵊州的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未来,嵊州将继续以赛事为媒,持续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让“办一场赛,兴一座城”的美好愿景不断照进现实,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