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年5月6日,由苏浦水(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富夕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富硒产业全产业链化项目研讨会”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孝村村举行。来自中科院、台湾智慧农业发展协会、武夷山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等机构的专家,以及地方政府领导、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富硒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欲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打造一个“科技赋能的天然硒谷”——以富硒产业全产业链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富硒产业:从天然禀赋到技术突破
我国是硒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约72%地区面临缺硒问题。但江西宜春、湖北恩施、广西巴马等地因天然富硒土壤富集,成为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和富硒产业高地。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富硒产业因其在食品、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多元价值,迎来发展机遇。公司总工程师张俊祥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研发实践,拥有200多项技术专利,依托创新的“矿物富硒技术”另辟蹊径——通过强磁场分子处理与天然硒矿石催化,实现人工富硒技术突破,推动富硒产业在全产业链化的融合发展,为打造科技赋能的“天然硒谷”奠定基础。
二、政策护航:三级政策体系支撑产业落地
研讨会指出,项目响应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导向,努力推动硒资源保护性开发:
国家层面,农业农村部推动硒资源保护性开发,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与一二三产业融合;
省级层面,浙江已认定9个全国天然富硒土地,数量居全国之首,2023年更提出建立富硒土地保护与开发机制;
地方层面,杭州市明确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政策,青山湖街道依托1.39万亩耕地与13.4万亩林地,具备规模化富硒农业示范条件。
三、技术引领:全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
公司董事长张志良表示,将带领团队秉承公司理念:做人人都可以喝得起的富硒水,做人人都可以吃得起的富硒食品,做人人都可以用得起的富硒产品。打造一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引领富硒产业全产业化的事业。公司将在临安青山湖地区打造富硒全产业化示范基地,以“科技+生态+文化”为核心,构建三大创新体系:
源头技术突破:总工程师张俊祥研发的“富硒水磁化处理技术”,通过专利设备产出富含天然硒元素的小分子团水,可应用于农业灌溉、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经检测,该技术能使作物硒含量提升30%-50%,且重金属零残留。
多场景应用矩阵:形成“农用富硒水设备+土壤改良+品质育种+生态养殖”全链条解决方案。例如,临安板桥爱咯禽业引入富硒水机后,首批7万枚富硒鸡蛋即将上市;与安吉鲁家村80亩蔬菜基地达成合作,推动富硒果蔬标准化种植。
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浙江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武夷山袁隆平工作站等12家科研机构,建立富硒产品检测实验室与示范基地。袁隆平工作站总经理袁松松表示,将在福建武夷山试点200亩富硒水稻,借助“巨稻6号”等品种,探索“富硒技术+高产育种”协同路径。
四、专家建言:从区域示范到国际布局
研讨环节,中科大原书记,上海市科协高级专家组组长王家骅指出,要以“严谨、严肃、严格、严密”的态度来开创这份事业。台湾智慧农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蔡海璋、国家高级工程师庄渝亮、武夷山袁隆平工作站总经理袁松松等专家围绕技术安全性与产业升级展开热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技术创新:蔡海璋提出“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建议将富硒水技术与生物酶降解、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打造“种植-养殖-加工-文旅”闭环产业链;
市场拓展:针对全球70%缺硒人口市场,公司已与马来西亚、印尼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输出富硒水设备与技术,开发富硒矿泉水、功能食品等终端产品;
政策对接:专家建议项目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与“国家富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争取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依托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速落地。
五、未来展望:打造“浙派硒谷”新样本
据项目规划,2025年将完成富硒示范田建设,覆盖水稻、果蔬、畜禽等产业,预计带动农民年增收20%以上。远期目标形成“富硒农业+健康文旅+科创研发”三位一体产业集群,建设富硒温泉康养基地、硒文化科普馆,打造长三角地区首个富硒产业综合体。
临安当地相关领导表示将大力支持本项目的开展落地,以“科技兴农”模式激活乡村资源。全力支持富硒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这个示范基地打造长三角地区富硒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