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观点 • 正文

专访丨清华大学教授沈阳:新闻从业者如何做才能不被AI替代?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网

  《中国报业》记者 田甜

  专访人物:沈阳,1974年出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开年,国内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火爆出圈,其推出的大语言模型DeepSeek-R1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开源模式、免费商用等优势,一跃成为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互联网产品,引发全球关注。DeepSeek带来的AI技术突破,一度令硅谷技术圈人士感到震惊和反思,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力格局可能发生重构。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传媒行业。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媒体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许多率先感知到新趋势的媒体纷纷宣布接入大模型DeepSeek-R1,助力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用户服务以及运营管理等,争夺先发优势。
 
  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媒体如何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人工智能有可能完全取代媒体人吗?传媒行业未来将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近日,《中国报业》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请他分享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沈阳及其研究团队在AI大模型、大数据、网络舆论、元宇宙等领域做出了诸多前瞻性探索。他认为,DeepSeek重新定义了AI的本质,把AI变成人人都能用得上的工具。AI的未来不在于“越大越好”,而在于“越聪明越好”。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技术的核心使命是增强人类的创造力与洞察力。媒体从业者应该将AI作为延伸自身能力的工具和杠杆,致力于培养AI难以具备的技能。DeepSeek的开源与普惠特性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人机协作将进一步推动新闻行业创新发展,开创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DeepSeek重新定义了AI的本质
 
  《中国报业》: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爆火,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热点,数日内登顶全球应用下载榜榜首。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您如何评价DeepSeek这个产品,及其引发的“DeepSeek效应”?
 
  沈阳:DeepSeek的爆火既是技术的胜利,也是哲学的隐喻。它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重新定义了AI的本质。这让我想到老子那句“无为而无不为”,它把AI从云端拉到人间,成为人人都能用得上的工具。
 
  从技术角度看,DeepSeek的厉害之处在于对算法的极致打磨。DeepSeek的推理性能已经接近全球领先的ChatGPTO1Pro,甚至有望挑战ChatGPTO3版本。传统大模型靠海量参数和数据“砸”出来的性能,像是用黄金堆了个金字塔,华丽但笨重。DeepSeek的推理能力很强,优化了Transformer架构,引入了更高效的自监督学习法,创新推出预训练改良框架。它用百万美元级别的成本实现了别人几十亿美元才有的效果,开源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开发者进入AI领域的门槛。它告诉我们,AI的未来不在于“越大越好”,而在于“越聪明越好”。
 
  DeepSeek的开源模型彰显了技术普惠的力量,打破了行业壁垒,重塑了AI行业的权力结构。美国大厂习惯用资本和技术壁垒锁住市场。现在他们发现,低成本的“人民战争”一样能打赢。总的来说,DeepSeek用技术证明了“少即是多”的真理,用开源诠释了“共享即力量”的信念。它让AI不再是硅谷的奢侈品,而是全球的公共品。
 
  《中国报业》:有媒体评论说,DeepSeek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您认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给新闻媒体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沈阳: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正在重塑新闻传媒行业。这场变革既是技术的突破,也是对人类传播方式的重塑。
 
  首先,传统新闻媒体依赖记者的观察和记录,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海量数据的快速分析,捕捉新闻线索,预测发展趋势,生成多视角的报道框架,使新闻传播成为动态交流过程。
 
  其次,AI技术将重新定义时间在传媒中的意义。DeepSeek的推理能力和高效性,可以迅速梳理新闻背景,剖析当前事件,并推演可能的发展趋势。AI技术缩短了新闻生产的周期,让新闻媒体拥有了超越时空的洞察力和更广阔的视野。
 
  再次,DeepSeek的开源与普惠特性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使信息传播的话语力更加分散。AI与人类的协作预示着新闻创作的新方式,是将AI的高效性与人类的感性相结合,融合技术洞察与人文关怀,共同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内容。人机协作将进一步推动新闻行业创新发展,开创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技术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类智慧
 
  《中国报业》:如今,很多主流媒体把人工智能放在创新战略的重要位置,赋能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发布、传播各环节。您认为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完全取代媒体人吗?记者编辑应该提升哪些能力,才更不容易被机器取代?
 
  沈阳:我一直认为,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放大人类的智慧,而非取代人类。AI虽能复制模式,却无法孕育真正的原创性火花。机器虽然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自动生成内容,却缺乏人性的敏锐直觉和洞察力。而人类创作的内容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这是机器难以实现的。
 
  技术的核心使命是增强人类的创造力与洞察力。媒体从业者应该将AI作为延伸自身能力的工具和杠杆,致力于培养AI难以具备的技能,比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洞悉新闻背后的人类情感与价值冲突,在叙事中展现独创性和人文关怀等。媒体从业者还需要增强批判性思维与判断能力,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坚守新闻真相、守护伦理道德底线。
 
  AI正在重塑媒体行业的分工格局,一些媒体机构已经把重复性、低创意需求的工作任务交给AI来完成。而那些需要洞察人性、激发情感共鸣、伦理权衡的工作,比如撰写调查性报道、新闻评论等,目前AI还无法达到人类的水平。
 
  当AI达到博士生水平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如何扮演博士生导师的角色。实现高效的人机协同,关键在于媒体从业者主动适应,清晰界定技术的边界,让技术成为创意与效率的催化剂。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跨领域适应力与技术协同能力。例如,将AI嵌入选题策划、稿件优化、受众互动等环节;利用AI生成多个备选标题,再以人的审美进一步打磨和提炼;通过AI分析读者反馈,动态调整传播策略等。
 
  未来,能够熟练驾驭AI的记者和编辑,将借助这一工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犹如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技术是杠杆,而非终点。它放大我们的视野,却无法替代我们注视世界的目光。
 
  《中国报业》:您认为,在AI技术的影响下,新闻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将会发生哪些改变?报业等主流媒体如何应对挑战?
 
  沈阳: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新闻行业运行逻辑。传统新闻选题与报道流程依赖记者直觉与经验,如今逐渐被算法洞察与用户行为分析所替代。新闻生成速度极大提升,自动化写作工具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读文本。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情感分析与语义理解,使新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分布式协作与实时内容优化成为新常态,记者、编辑与算法之间形成动态共生的关系。短视频重塑了信息呈现方式,迎合了现代受众对快节奏消费的需求,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然而,这也对新闻的深度与完整性提出了挑战。AI技术还带来了多语种能力的提升。这一能力不仅扩展了传播的地理边界,也为文化输出的多样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使中国媒体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强音。然而,如何确保翻译中的语义精准与文化适配,仍需技术和人工协同校准。
 
  AI技术使得“千人千面”的新闻体验成为现实。每个人接收到的内容都与其兴趣、行为甚至情绪高度相关,信息流的碎片化与分化呈现高度个性化的“镜像现实”。新闻从业者需要适应新的分发逻辑,警惕过度个性化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确保多元声音不被单一算法所淹没。
 
  报业等传统媒体想要在AI浪潮中焕发新生,必须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技术赋能,同时坚守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发挥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众价值观的重要价值。首先,主流媒体要借助AI工具加强事实核查与深度报道能力,构筑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拥抱短视频与多语种技术,通过智能分析洞悉受众需求,优化内容分发策略,以更灵活的姿态融入数字生态。再次,主流媒体还需重新定义记者和编辑的角色,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维护公共价值体系。
 
  《中国报业》:近年来,一些传统纸媒的经营遭遇困境,您认为报业等传统媒体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盈利模式和价值模式转型?
 
  沈阳: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首先,传统媒体通过引入AI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内容生产效率,还能实现精准推送,提高用户黏性与订阅收入。进一步看,这种能力还可以延伸为给企业提供定制化AI培训服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的风潮势不可挡,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交易额突破万亿,淘宝也制定了直播电商战略。这些平台抓住了用户碎片化时间与即时消费的心理。传统媒体若能借鉴这一模式,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短视频新闻或直播报道,不仅能拓展传播渠道,还可通过电商带货实现流量变现。例如,新闻机构可以与品牌合作进行直播销售,将信息传播与商业价值融合。
 
  再次,政府与企业的智能传播服务领域收益可期。传统媒体凭借公信力优势与资源积累,可以提供智能化、高效化的政务服务解决方案,或为企业设计品牌传播的AI驱动策略,如自动化舆情监测、精准广告投放等。这不仅开辟了服务型收入来源,还能提升社会影响力。
 
  最后,传统媒体应该以用户为中心,善用技术杠杆,才能在媒体变革中获得新生。例如,开发基于AI的互动式新闻产品,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推出数据驱动的订阅服务,利用AI分析海量信息,为受众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尝试跨界合作,与教育机构联合开发在线课程、知识付费产品等。这些思路若能落地,也许能助力传统媒体摆脱困境,在数字时代重塑核心竞争力。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中国报业》: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存在“AI幻觉”“算法偏见”等问题,AI生产了大量的假新闻、同质化新闻甚至垃圾内容。新闻媒体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沈阳:媒体在拥抱AI技术时,需以“安全为锚,创新为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新闻生产带来了效率与创意的双重提升,“AI幻觉”“算法偏见”等潜在风险也随之诞生。如果不加以妥善应对,可能削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AI模型虽能模拟人类语言,却未必能完全理解事实的复杂性。AI幻觉源于对数据的模式化依赖,缺乏人类记者对现实复杂性的直觉判断与伦理约束。媒体若要守住安全底线,需在AI生成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嵌入“真实性校验”的机制——不仅依赖技术手段、数据交叉验证,还需倚重人类编辑的审慎目光,以确保输出内容经得起事实的推敲。
 
  事实上,AI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人类意图的放大器。AI的立场偏见问题反映了训练数据和算法设计者价值取向的影响。如果数据源带有倾向性,或者算法逻辑被某一视角主导,生成的内容就可能失去客观性、平衡性,误导广大受众。媒体需在技术创新中筑起多元性防线,广泛采集异质化数据和信息,确保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在工作中审视和校正算法偏见,确保在创新探索中坚守新闻报道的底线,维护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
 
  《中国报业》:您认为AI生成的内容,版权如何界定?AI作品的责任主体是谁?
 
  沈阳: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与责任主体的界定,是技术演进与法律规范交汇处的一道难题。结合中国已有的司法实践,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AI作品版权纠纷案”这一判例,我们可以进一步洞察这一问题的本质。
 
  在此案中,原告利用AI工具生成了一幅图像,并主张其版权。法院判决认定,该图像因原告通过输入具体提示词、调整参数并筛选输出结果所体现的人类智慧与创造性,而被视为“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判例首次明确了AI生成内容在特定条件下可归属于人类创作者,关键在于提示词的独特性与人类对创作过程的实质性介入。AI绘画中的提示词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是技术指令,更是创作意图的投射。这种认定揭示了一个事实:AI虽为工具,其输出却承载了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版权归属的本质是对人类创造性贡献的肯定。
 
  当我们讨论责任主体时,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该判例为例,若AI生成内容因用户输入的提示词不当而侵犯他人权益,例如未经授权复制现有作品,则责任应归于用户,因为其对提示词的选择与调整体现了可控的意志。反之,若AI因算法设计者或数据提供者的原因,在无明确指令下生成侵权内容,则责任可能上溯至开发者或平台运营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为责任界定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即责任应归于能够预见并控制结果的主体。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例表明,法律倾向于将AI视为人类意志的延伸,而非独立创作者。随着AI能力的进化,法律需进一步明确训练数据的合法性、算法透明度以及用户控制的边界,维系公平与秩序的根基。
 
  《中国报业》: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您认为未来几年新闻传媒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沈阳:我认为,新闻传媒行业未来可能有四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更高智商的人工智能、智能体技术、多模态技术和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
 
  未来,新闻传媒行业将大规模使用具备深度推理与自主创造能力的AI,推动新闻行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智能体技术的进步将重构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等场景,彻底改变新闻与用户的互动关系。多模态技术的普及将极大地提升新闻的表现力与互动性。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将会改变新闻传媒的形态,提升用户体验,机器人主播、互动式机器人将带来新的传播模式。总体而言,未来新闻传媒行业将向“智能”“主动”“互动”“拟人化”的方向加速发展。这一系列技术融合与实践,将共同推动新闻传播形态朝着更加高效、更富有体验感与参与感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