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进步史册的万年文化长卷上,记载了多民族文化遗产的结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纪元,对东西方文明文化的融合,更需要编写一套反映东西方文化遗产的《本来如一藏》。《儒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据介绍,目前国内经过多年编写的,汤一介先生主编的《儒藏》,填补了古代《四库全书》巨著儒学的空白。
《本来如一藏》涵盖宇宙能量、星球文明、星球图典、地球文明、文字、易道、佛典、儒学、圣经、古兰经、诸子仙圣、各教诸神、文学、诸科认知、礼乐、艺术书画、文博6藏、史藏、天然药物、大国学经、贤圣真一、医藏和杂藏等20多个系列藏要,是十分浩大的文化工程。全藏有1000亿字,20万册左右,《本来如一藏》(精藏版)有5000余册。这本经藏为大16开精装本,全藏文字数是四库全书的10倍。《本来如一藏》堪称人类文明最丰富最完美的集成之作。《儒藏》收集儒家所传承的“六经”,介绍历代儒家学者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精心整理、解释。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本藏收入新时代儒学各项研究成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
华夏民族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把佛教经典及其注疏编纂为《佛藏》,同样,也曾多次把道教经典及其注疏编纂为《道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又编纂出版了《中华大藏经》,使佛教典籍的集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中国道教协会也编纂出版了标点本《道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便于利用的文本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历来号称“儒”、“释”、“道”三分天下,可是千百年来,中国有《佛藏》、《道藏》,而没有《儒藏》,始终没能把儒家的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这不仅与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极不相称,更不能满足传统文化整理与研究日益广泛深入的需要。编纂《儒藏》的目的和编纂《佛藏》、《道藏》一样,都是通过对各家的典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以便保存和利用,以达到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目的。有鉴于此,2002 年 10 月北京大学决定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启动《儒藏》编纂与研究这一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几大文明之一,而儒家是轴心期中国思想的重要成分。历史学家早已指出,“轴心时代”的思想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无不通过对轴心期的回顾而实现,并被重新点燃。在踏入新千年之际,世界思想界已出现对于“新的轴心时代”的呼唤,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能的温习与发掘,以响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21 世纪,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重新回顾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及其不断发展的历史,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系统深入地研究儒家思想文化,把儒家经典及其在各个时期的注解,把历代儒家论术,儒学研究藏等成果,以及各种各样的儒家学者的著述,把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文献编纂成一部大文库——《儒藏》,无疑对当今和后世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历史上虽无《儒藏》,但历代王朝都有过汇编儒家经典的举措。如唐朝的《五经正义》,宋元的“十三经注疏”,明朝的《五经四书大全》,清朝的各种经解,尤其是清政府编纂的《四库全书》,汇集了大量的儒家文献。明、清两代都曾有学者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然而始终未能实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关方面又编辑出版了影印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等。这些都为编纂《儒藏》打下了基础。《儒藏》将尽量继承和吸收上述各书已经取得的成就,从而使得对儒家典籍文献的研究和利用更为集中和方便 ;《儒藏》还将尽量搜集不曾收入上述各书的儒家典籍文献,从而使得有关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汇编更为丰富和完备。 《本来如一藏 儒全藏》全本将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 3000 余种,约 10 亿字,计划于2025 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国(包括韩、日、越)历史上比较有价值的儒学编纂成果。
《本来如一藏》-《儒藏》涵盖原有儒学所有文明记录,同时收录了近几百年来东西方文明进步的互相关注和渗透性文献,研究性文献资料,工程十分浩大,时间和内容涉及面之广。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收藏内容,我们用数十年时间完成此圣事。汇集了古今中外儒学研究和各种各样版本的儒藏成果。目前《本来如一藏 儒全藏》共分十一大部分,本次出版9992册,是当今世界最全的儒学研究典藏。电子网络版约 1000 亿字,在 2025 年完成。按照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所需的天地对应的星宿关系,在全世界建立二十八个《本来如一藏》独立馆。2039 年前陆续建成开放。每馆占地 25000 平方米左右。收藏《本来如一藏》20 万册,是人类天地文明的结晶。(许国玺)
※ 本文为广告投放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