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综合 • 正文

复工复学防呼吸道感染 连花清瘟体现防治优势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网

  近期各地复工复学陆续展开,而随着人员的大量流动,流感、感冒等流行呼吸道传染病也可能面临传播风险。

  冬春交替,本就是流感高发季节,而无论是流感、感冒、还是新冠病毒,均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人与人的接触或被病毒污染物等渠道传播,潜伏期较短,传播迅速,并且人群普遍易感。

  那么,在复工复学的同时,应该如何预防这些病毒性传染疾病呢。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发布了预警信息以及预防注意事项。如: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液洗手。在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2、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密闭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3、饮食做到营养均衡,保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4、室内要保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或打开空气循环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5、有咳嗽、发热、肌痛等流感或新冠症状的人群确诊患者,应尽量 避免聚集性工作环境,尽可能做到自我家中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病情重者应当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

  除此之外,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储备常用药以防不时之需也是重点措施之一。在不久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就再次将连花清瘟等中成药作为治疗常用药列入名单。此次诊疗方案也是结合了近三年来中医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成果,形成了较完善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方案。

  现我们知道,无论是感冒、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多会引起患者出现发烧、咳嗽、生痰、流涕、头晕、肌肉酸软全身乏力等症状。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医药表现出了更加稳定的疗效。以连花清瘟为例,不仅能够快速缓解患者多种临床症状,还呈现出退烧不反弹的特点。而对于以上治疗优势,从连花清瘟的药理药方中,就能找到答案。

  连花清瘟传承了中医汉、明、清三朝治疫名方,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创制而成。首先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此方是专门用于治疗发热性传染病的经典方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第二方是采用了明代名医吴又可治疗瘟疫擅用大黄的特点,大黄可以让火热毒邪尽快从大便排出,以截断外感热病的病势;第三方,则是选用了清代杰出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的“银翘散”,该方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分析连花清瘟组方构成可以看到,连翘和金银花这两味中药能够达到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效果,使用炙麻黄、石膏和炒苦杏仁,炙麻黄宣肺平喘兼解表,石膏可清里热,苦杏仁止咳平喘的功效。而且在以上中医名方的基础上,连花清瘟还加入了红景天这味珍贵中药材,能够提升人体免疫,增强人的抗病能力,巩固整体治疗效果。特别是在疾病发生之初尽早使用,能迅速缓解患者出现的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等临床症状,加速患者痊愈。

  相对于西医认为病毒感染后的高热症状由免疫反应引起,中医则重在整体调节,多靶点发挥作用的优势,对于一些伴随高热出现的恶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头痛等反应,连花清瘟展现出了明显缓解作用。

  冬去春来,面对季节的交替回暖,专家再度提醒大家,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还是关键,即便有常备药物,也不要掉以轻心,保护好个人才能保护好大家。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