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地方 • 正文

茶香满园关不住 合肥首批春茶进入采摘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早春三月,新茶吐芽,万物生长。
随着气温回升,合肥首批春茶进入采摘期,在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茶农穿梭于茶树间采摘新茶,茶香满园关不住。

​茶农在茶园里采茶。
好茶知时节
首批春茶进入采摘期
3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茶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茶农们身挎竹篓,在茶树丛中熟练地采摘着茶叶。
长冲村现有茶园5000多亩,2002年获评市级茶叶“一村一品”示范村。茶农朱邦伍一大早就来到茶园采茶,只见他用食指和大拇指挟住幼梗中部,两指微微用力,鲜嫩的叶片就被摘下来放入竹篓,“上午3个小时,采了2斤茶。”
茶农们从上午七八点干到下午5点,一天下来,最多的能采茶五六斤,“每斤茶叶50元,有些采得快的一天收入在两三百元。”朱邦伍告诉记者。
在茶园附近的庐江县十里风光茶叶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对采摘的茶叶进行加工,经过摊晾、压扁、炒干、烘干等多项工艺才能品到真正的春茶。
烘干是茶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烘焙提香机里,茶叶经过12分钟的烘干,最终大功告成。打开烘焙提香机的大门,茶香沁人心脾。
庐江县十里风光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耿建告诉记者,公司有茶场1200亩,种植的是国家级优良品种——龙井43号茶。这种茶叶外形细嫩显毫,香气清新高雅,滋味鲜醇爽口,它有个更知名的名字——白云春毫。
“今年春茶从3月12日开始采摘,3月14、15日生产的春茶已经销售一空。公司生产的茶叶大部分通过线下方式销往上海、苏州等地,目前价格在800至1000元/斤。”耿建告诉记者。
耿建的公司还带动周边200余农户,通过采茶、管养、施肥、除草,农户平均年收入万元左右。

茶农们在茶树丛中熟练地采摘着茶叶
做好茶文章
去年合肥茶叶产值超17亿元
合肥本地茶叶,品质不亚于名优茶。合肥市茶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地处北纬31°,昼夜温差大,云雾多,适合茶叶的种植生长。
近年来,合肥弘扬茶文化,做好茶文章,推动茶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符合茶产业发展特点的生态发展之路。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市茶园面积13.6万亩,干毛茶产量4788吨,产值176350万元。
“我们邀请安农大和中茶所的专家、教授给茶叶经营主体进行茶叶种植、加工和‘三品’认证等培训,引进了中茶108、安吉白茶、龙井43等。”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将茶叶生产作为扶持重点,积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将茶产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100亩以上的和改植换种无性系茶树良种连片5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500元一次性补助。
庐江县茶园面积9.81万亩,加工干茶3950吨,是茶叶大县。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赞“庐江好茗,饮之宜人”。记者从庐江县了解到,为助力茶产业发展,该县出台“510”产业提升工程,积极引入大企业,有效整合茶业资源,促进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茶”为核心的茶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谋求新发展
擦亮合肥茶金字招牌
虽然合肥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品牌知名度、精深加工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近年来,合肥积极培育庐江白云春毫等知名绿茶品牌,通过在安徽茶博会举办合肥专场推介会,打造江南茗茶城、华夏国际茶博城等知名茶叶交易市场,展示合肥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合肥茶叶的优良品质。
“白云一片静幽幽、春毫无限在顶峰。”庐江县连续多年举办白云春毫茶文化旅游节,去年该节还首次融入并作为2021安徽茶博会首届安徽开茶节的开年活动,全面与省、市形成联动,让具有千年历史的庐江茶产业历久弥新、香飘省内外,进一步做强合肥茶产业、弘扬合肥茶文化。
“合肥本地茶叶品牌可通过开展专业推广活动,开设形象店专营店,打造品牌,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感受茶文化。”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研究生导师章传政建议。
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了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合肥将加强规划引导,把茶叶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全市茶叶产业稳定有序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主体培育,形成茶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努力为茶叶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周洪 高勇)

责任编辑:周益威 审核:admin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