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经济 • 正文

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十年庆典

康菲公司期待与中方合作伙伴携手助力能源转型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网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下,能源转型大潮方兴未艾,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也迎来了全新的契机”,康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海伦·柯瑞博士(Dr.HelenCurrie)在出席中国第十届国际石油贸易大会前夕表示。她说,“TDB是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康菲见证了其步步走向辉煌的历程,很荣幸有机会与中国的朋友们分享我们对于能源转型的看法。我们相信气候变化及其应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人息息相关,因此康菲希望为此贡献一些我们的独特视角和务实分析。”

  康菲公司是独立油气勘探和生产(E&P)公司,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9900名员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康菲就进入中国,并于1999年发现了位于渤海的大型海上油田——蓬莱油田,该油田成为几代中国海上石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成长摇篮。

  今年正值康菲在华40周年。康菲中国目前有100多名雇员,在北京和天津设有办公室。柯瑞博士说道,“我们深耕中国40年,见证了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与中方合作伙伴携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深刻了解中国长期的能源需求。”她说:“人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预测从化石燃料到低碳能源的转型。这一愿景曾被认为将在未来几十年发生,而今却已成为现实。”

  柯瑞博士认为:“稳妥且成功的能源转型对康菲至关重要。我们同时在评估全球油气资源、油气成本和长期经济性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公开地践行对气候保护的承诺。康菲公司从很早就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且对未来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我们不会也不曾反驳过这一气候科学的规律。我们深知,能源转型势在必行,但也意识到其实现路径在未来几十年中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此外,在中国,我们已经在推动气候保护项目方面取得进展,并探索未来新的商业机遇。”

  目前,康菲投资参与的全球液化天然气项目,每年将约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通过长期合同和现货方式销售给中国,送达国内主要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以助力中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

  柯瑞博士认为,世界能源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健康状况,而这正是康菲公司探讨能源未来的起点。在疫情防控期间,消费品需求仍保持强劲势头,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和出口能力,各类产品得以销往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消费者。

  尽管有利好消息,但也存在一定的“阻力”。柯瑞博士认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许多地区和行业仍在继续,造成劳动力和库存短缺,扰乱供应链,并导致成本增加和消费价格上涨。康菲相信,随着新冠疫苗广泛普及以,这些问题将有所缓解;另一挑战是全球航运网络不堪重负,船只有时要在港口等待数周才能卸货。

  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全球石油需求——2019年达到了9900万桶/天,之后在2020年回落至9100万桶/天,目前石油需求已恢复到9900万桶/天。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6年石油需求有望每年增长1.2%。这一短期增长主要源于中国、美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石化原料和汽车燃料的强劲需求,并推动石油需求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从现在的3750亿立方英尺/天增至2050年的5400亿立方英尺/天——其中约70%的增量来自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太地区。由于“双碳”效应,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气对中国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中国今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不过,尽管公众对能源转型热情高涨,但柯瑞博士认为,大量事实证明,在转型过程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人口目前为79亿,到2050年预计将再增长20亿。同时,考虑到全世界每年都有5000万人首次迈入中产阶级。这一人群,将具备更高的消费能力,并希望获得更为现代,但也耗能更高的便利生活。因此,即使在低碳能源情景下,未来数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发挥作用。事实上,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可再生能源和采用更清洁形式的化石燃料,在未来都不可或缺。

  康菲公司相信,为了能在能源转型大潮中蓬勃发展,油气生产商必须有效满足所谓“三重原则”——即第一,无论世界最终选择走哪种能源转型道路,油气生产商都必须提供足量油气,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其次,油气生产商必须提供股东所要求的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从而确保行业内足够的资本投资;第三,油气行业必须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近期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并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柯瑞博士说,“康菲期待与中方伙伴深化合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及全球气候承诺贡献积极的力量。中国已经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并将能够走出一条兼顾能源需求、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她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