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综合 • 正文

茅台董事长高卫东:增强品牌活力 赢得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网

“品牌强国工程”贵州论坛现场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8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新消费爱生活——贵州消费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贵州论坛上,以“品牌: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高卫东作主题演讲

  后疫情时代,品牌是增强企业生存韧性的重要因素

  新冠疫情全球暴发,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压力和冲击前所未有。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带来的外部封闭仍在持续。在这场危机面前,将深刻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将再一次证明企业的生存逻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说,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全球规模的经济危机已经发生过多次,每一次浪潮之下,有企业随波沉没,也有企业乘势崛起,甚至引领新的产业。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企业的品牌、品质、品格,以及具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顽强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是冲破下行“浪头”、傲立潮头的关键要素。因此,巩固提升品牌价值、深化拓展品牌建设,是危机时代企业熨平周期、对冲逆流的重要路径。

  “双循环”背景下,品牌活力是激发内需的重要支撑

  全球经济形势剧烈变化背景下,构建“内循环”主体与“双循环”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认为,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会是包括茅台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品牌企业的新机遇。我们不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深刻的认识到,身在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企业之福,更是中国企业之幸。作为中国传统行业的企业,茅台有责任与更多同行一道,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借鉴国际一流品牌建设的经验与智慧,进一步增强品牌活力,以更优质的产品、更出色的消费体验,助力“内循环”和“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更好地满足消费需要、提振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就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书记的论断深刻地点明了中国企业成长的方向和路径。高卫东讲到:无论何时,品牌生命力在于高质量的产品。茅台和众多同行一样,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始终视质量为生命,正如著名诗人郑板桥所写到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今年6月30日,“2020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创纪录地贡献了十七个入选的品牌。在其中,茅台有幸成为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企业,大幅前移跻身前18强行列。BrandZ的研究表明,疫情冲击下,全球百强品牌体现了更为强劲的生命力,无一例外,都有过人的产品品质以及庞大的忠实客户群体。这两个因素,也是巩固提升品牌形象与价值的基础和逻辑。

论坛现场,嘉宾云集

  变革求存,品牌力量是企业内生动力的“反应堆”

  品牌的力量,在企业内部能达到众志成城的巨大能量。身为茅台人,我们有一种切身的体会,之所以茅台能在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从小作坊成长为今天全球市值第一的烈酒企业,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始终坚持匠心酿造美好、卓越铸就品质,不断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把茅台打造为世界知名品牌。这种意愿构筑了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不断改革的重要凝聚力,也成为塑造企业性格、培育内生动力的精神基础。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这种视品牌、视质量为生命带来的强大力量。疫情发生之初,全体茅台员工整齐划一、服从安排,没有发生一例感染,有力地保证了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复产之后,我们四万员工上下齐心,按照“计划不变,任务不减,指标不调,收入不降”的要求,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增长13.3%,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当中,保持了双位数的高质量增长,取得了自2001年上市以来最好半年业绩。

  今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危机之下,业态在重塑,逻辑在重写,品牌的价值,不仅事关企业的生死,更是一个特殊时代,凝聚人心与力量的重要载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说,身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品牌,危机的来临也让茅台更为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与差距,茅台集团正紧紧围绕“定位、定向、瘦身、规范、改革”十字方针和“五个坚定不移”重要指示,守好筑牢“质量、安全、环保”三条生命线,进一步找问题、找措施、找目标,扎实推动茅台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

  (梅淑娥 孟江波)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