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截至4月15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1107例,其中重症病例95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46例,其中34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新增疑似病例4例,其中3例为境外输入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4例,其中境外输入3例。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6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情况并答记者问。
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随着疫情得到缓解,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94%。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为84%。
全国工商联4月上旬的调研报告显示:91.39%的民营企业已复工,49.99%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50%,24.86%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行业、全产业链同步恢复迹象十分明显。其中,第三产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9.97%,较3月下旬上升了8.21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复工复产基本恢复正常,57.84%已复工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
“在我国,中小企业里面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分析,从行业看,第二产业复工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工率高于生活性服务业,例如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复工率较低。从地区看,各地区的复工复产率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25个省份复工率超过80%,湖北省近日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林泽炎介绍,工商联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中的大企业全部复工、中企业基本复工、小微企业大部分复工。其中,大企业发挥了“头雁”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家对复工复产的效果很有底气。”
畅通产业链循环
“制造业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国际人流物流不畅造成已复工复产的企业面临再次减产停产的风险,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冲击。”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说,工信部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针对制造业复工复产中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激发内需市场活力。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拉动轻纺、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积极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科普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产业链循环。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打通难点、堵点,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工信部对92家大型龙头企业坚持日调度,推动76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40多万家中小企业。
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小企业集中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落实落地。
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加大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环节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推动惠企金融政策落地
“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老问题,疫情期间表现尤为突出。”秦志辉介绍,工信部针对资金链紧张问题,在推动信贷部门出台政策的同时,指导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摸排企业融资需求,“一企一策”推动惠企金融政策落地。
各地在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探索了有益经验。比如,北京成立了首贷服务中心,22家银行的近70个金融产品、3家小额贷款机构和3家担保机构进驻。企业进门即可“货比三家”对接金融机构,压减融资环节,享受到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林泽炎介绍,全国工商联会同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10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已经服务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806.3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3258.31亿元。全国工商联还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合作推出了疫情期间的特别贷款服务“助微计划”。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渡过难关,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很多政策,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外贸、就业等多个方面。
《人民日报》(2020年04月17日03版)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