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战疫情稳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步伐不断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从“云办公”到“云上课”,从智能制造到5G新基建,从助企业化危为机到赋能现代化治理……数字化技术的加速应用成为抗疫“利器”,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迎“疫”而上,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当前,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通过打造“新基建”、发展新商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坚实、成色更浓。
数字技术赋能复工复产高效推进
每天清晨,打开生鲜APP买完菜,上个在线健身课程,听个“云演唱会”,休息之余进入直播间拼购……这是疫情期间80后小李宅居在家的常态。
在东亚前海证券金融科技部,每个交易日早上八点到九点,开启多达数十个业务系统并进行初始化和联调已经成为工作日常。疫情期间,东亚前海证券90%的会议和培训场景,都通过腾讯会议来完成。
作为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也在第一时间推出在线办公指南,并免费开放302人同时在线的视频会议,助力钉钉平台上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上班族能够正常开工。
与“云办公”一同盛行的还有“云上课”。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通,截至3月24日,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堂,浏览量累计达到9.94亿次,访问量累计达到7.75亿人次,通过平台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1.95亿人次。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指出,近年来我国已迈入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疫情期间,更多居民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满足自己的生活服务需求。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充分发挥数据、科技、资本等优势,孵化出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力地推动我国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进程。
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复工复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来回穿梭的智能AGV小车,运输全程自动化、物料全程不落地的生产现场,不停挥舞机械手全自动精准作业的智能化机器人,物料自动识别且自动出库的智能立体仓库……疫情期间,山东浪潮智能工厂开足马力生产高端服务器。“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智能工厂的复工进度和效率要远远好于传统工厂。用工人数至少下降一半,生产效率却能提高2.5到3倍。”浪潮集团副总裁孔亮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在抗疫中作用凸显,城市治理体系也因此不断完善。比如,为实现精准抗疫、有序复工,各地政府和企业创造性地推出“健康码”。目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已可实现“一码通行”。
这些仅是数字技术赋能复工复产的一个个缩影。以战“疫”为契机,不断挖掘数字经济潜力,“云签约”“云招标”“云面试”“云会商”“云培训”等云上协同实践蔚然成风。
西安91家单位组团“赴”北上广深纳新,云招聘高层次人才2207名;江西省举办省市联合、多屏联动“线上”招商推介会,1200余家企业在线参加,采用5G技术多屏联动、达成签约项目118个,投资总额1933.84亿元;福建莆田市举办“开放招商”全球云推介会暨招商项目线上签约活动,共实现线上签约项目40个,投资总额547.6亿元。
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企业复工复产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从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除湖北以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达95%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对使用云平台的中小企业的监测显示,截至3月24日,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71.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指出,根据统计,湖南、四川等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工复产工作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了新技术,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加快化危为机
数字经济新动能崛起
疫情大考之下,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不仅为抗疫保驾护航,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基于数字经济的抗疫实践,已成为一些企业化危为机、踏上新经济风口的助推器。
苏宁近日启动315全民焕新节,2574场直播同步开启,超3000万人次在线观看,1小时内家电销售同比增长286%。其中,除菌、消毒类健康家电“热卖”。截至当日20时,干衣机、洗烘一体机销售环比增长超2059%,消毒柜、净水器等健康电器5分钟售出5万台。
直播带货的火爆只是一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日交易额约为平时的四倍;家乐福到家业务订单同比增长597%;贝壳找房首个VR售楼部开启,融创西安项目完成了10分钟内云销售1068套的记录;携程“景区云旅游”活动开放超过3000家景区的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活动仅开始一周时间使用人数增长超过600%。
受疫情影响一度遭遇“卖难”的农产品,也借助数字技术迅速打开市场通道。
农业农村部日前组织召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会,组织产销主体视频协商、网络签约,促成采购量5.035万吨,金额达3.358亿元。不少电商平台也致力推动更多农产品“触网”。2月10日,拼多多开通“抗疫助农”专区,截至3月27日中午12时,已累积售出滞销农产品4300万单,总计超过16.25万吨,覆盖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但压力下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遇,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事实上,以战“疫”为契机,数字经济力量更加彰显。目前,数字化正加速渗透至设计、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协同办公、在线研发等软件加速推广,无人巡检、无人配送等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VR展厅、虚拟导览成为在线商务远程展示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认识更深。“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促进经济从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中国正将疫情冲击转化为经济转型动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撬动新基建引擎,激发新经济潜能,彰显中国经济发展韧性潜力。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同比2018年增加3.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2016至2018年,数字经济连续3年维持20%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十余个百分点,为换挡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优化经济结构。数字经济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迭代,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大环境的“沃土”。当前,从微观端的模式创新、到中观端的产业更迭,再到宏观端的整体推进,正加速形成一个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的全链条、大生态。
近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频频出台支持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型技术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光网城市,4G基站总规模达到548.8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通达率超过98%,网络规模全球领先,性能指标也名列前茅。疫情期间,新建的4G和5G基站超过6.3万个,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能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国栋看来,大型互联网平台、网络服务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疫情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目前,山东等多地正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强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投资拉动作用。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让中国经济更显韧性和潜力,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浓。(记者 班娟娟 孙韶华)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