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旅游 • 正文

文旅魅力,“云”端绽放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防疫期间,中国许多景区景点推出“云游”模式,有效丰富线上文旅产品创新供给,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赏奇观胜景、享文博盛宴。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互动化,成为当前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力的重要方向。
  “云旅游”看遍万水千山
  就算足不出户,目光也可及万水千山。当宅在家的人们遥想“诗和远方”时,各地线上发力,让公众在线观赏美景。
  云南旅游官方公共服务平台“游云南”APP推出“云旅游”线上文旅服务,每天精选覆盖滇西、滇中、滇南、滇东等旅游热点线路A级景区的100多路云南美景实时直播,并联合腾讯新闻、央视频推出“揭秘防疫期间海鸥们真实生活”“昆明180万支郁金香正在盛开”两场直播,全网在线观看量近100万。
  西藏布达拉宫近日开展首次在线直播,布达拉宫在1小时的直播时间里,接待了相当于以往差不多全年的客流量。直播这种形式,正成为旅游业全面复工前的重要内容。
  在线旅游服务机构也纷纷推出“云旅游”服务项目。从境外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异国风光,到境内新疆赛里木湖、三亚蜈支洲岛等祖国大好河山……途牛旅游网通过精练的文字、精美的视频呈现国内外美景,并辅以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携程近日发起“景区云旅游”活动,免费开放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涵盖全球48个国家832座城市,包含名胜古迹、博物馆、自然风光、城市景观、动植物园等共计3000多家景区。携程数据显示,人气最高的10大境内语音导览景区以历史类景区为主,分别是故宫、黄鹤楼、杜甫草堂、拙政园、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云冈石窟、狮子林、都江堰景区和颐和园。
  飞猪旅游平台上线宅家旅行计划,近千旅行商家与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行达人,陆续为用户每天带来超过100场的全球直播。飞猪数据显示,目前最受“云游客”欢迎的境外城市是曼谷、东京、普吉岛;在境内,杭州、重庆、成都是人们云游最多的城市。
  业内专家表示,从在线“种草”到互动直播,“云旅游”是防疫期间旅游业的一次全新尝试,相当于非常时期的“毛遂自荐”,可以让景区景点保持关注度,吸引潜在游客,后续能起到线下引流的作用。
  奇妙漫游“直播逛展”
  近年来,中国各地博物馆非常重视文物的数字化呈现。通过数字博物馆,公众可以在家全方位、多角度欣赏精美文物,感受中国文化遗产魅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以“疫情没难倒中国的博物馆”为题,指出“这将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相互融合”。
  “那些壁画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一抬手就能摸到。”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精美的洞窟图片可以高倍放大,甚至可以看清墙壁上每一条斑驳的裂纹,详尽的文字说明向观众介绍了每个洞窟、彩塑、壁画的故事及艺术价值。此外,人们还可以体验配有音乐和语音介绍的洞窟全景漫游,领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
  “开展线上展览是一件好事情!”上海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旭光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大部分博物馆作品不可以拍照,即便可以拍照,观众受条件局限,拍到的照片也效果不佳,在线展览的开放有助于观众对作品欣赏的深化,值得肯定,而且应成为常态。“特殊时期,通过这种方式在线上看展览,以后有机会再进行线下欣赏。线下与线上的结合,是当代博物馆与美术馆应当走的路。”刘旭光说。
  除了数字化呈现,不少博物馆还积极运用实景直播为大众解锁游览博物馆的新方式。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良渚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寿光蔬菜博物馆等国内8家博物馆集体在淘宝直播间在线开馆。
  每家博物馆的直播各有亮点,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设计了特别的直播参观路线,拿出馆中最好的藏品,让观众在1小时里看到5000年文明史中最精华的国宝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的讲解员带观众重走了一趟“丝绸之路”,并秀出真品“铜奔马”(马踏飞燕);敦煌研究院干脆直播老师傅临摹、修复敦煌壁画;苏州博物馆的讲解员将建筑和藏品结合,边走边逛,带观众领略江南风韵。
  山东寿光已有7000年蔬菜种植历史,寿光蔬菜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蔬菜文化为主题元素的专业性博物馆。从直播中可以得知,这家博物馆培育的“巨人”南瓜,最大能长到500多斤重,这种南瓜的生长周期是4-6个月,在生长旺盛的时候,只要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适宜,一天就能增重10余斤,而且一个南瓜的售价可达到5000元,实在令人惊叹。
  “对博物馆来说,在线直播不仅仅是一时应急,更成为博物馆数字化的全新方式,同时也是文博单位深耕自身资源、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专家表示,将馆藏视频化、生动化,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