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浅析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沟通理论于20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的重要流派。这一分析方法注重对政治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人如何控制环境?怎样实现各个政治系统之间的互动以便使政治系统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试图用控制论的原理去解释社会和政治现象,并从沟通角度为研究政治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野。为了更好地利用政治沟通理论指导政治实践,需要了解以卡尔·多伊奇为主要代表的沟通论分析方法。
  【关键词】卡尔·多伊奇  政治沟通理论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D01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政治科学家R.诺斯曾经说过,没有沟通的政治不存在。揭示了沟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运用沟通理论进行政治分析的重要性。政治沟通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信息通道,是理解所有政治问题的起点和关键所在,因而被称为政治系统的神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和分析方法,政治沟通被政治家们广泛利用。
  沟通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
  沟通理论最早出现在动力工程学领域,是在控制论、系统论与信息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一科学理论,把沟通过程定义为机器接受外界信息继而做出反应。在维纳看来,沟通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控制的过程。政治沟通理论,是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政治问题分析,通过上层建筑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达到控制民众行为、提高政策输出效率的目的。这一研究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政治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型。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盛行之前,西方社会长期采用的是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考察政府机构、法律条文、制度设计等来研究政治问题。传统的制度主义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对政治系统内部变化的解释力,政治学研究需要关注政治系统内部变化的现实,并采用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考察政治生活。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催生了政治沟通主义,上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沟通理论被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Karl Wolfgone Deutsch)引入政治学领域。卡尔·多伊奇注意到行为主义对政治过程的研究尚显不足,对如何有效地对政治系统控制进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因此他在维纳创立的沟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了政治学的沟通理论,为研究政治系统运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卡尔·多伊奇作为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行为主义的“首席革命家”。他最令人瞩目的理论成果是被学术界称为“科学行为主义三论”的一体化理论(integration theory)、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和博弈理论(game theory),其中由他开创的政治学沟通理论,为此后研究国际政治系统以及如何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沟通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系统如何处理来自环境的各种压力,它将信息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来研究政治系统中信息的输送、获取、储存和处理过程。多伊奇将国家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沟通系统则是遍布政治系统内部用于传递信息的神经网,政府、社会组织等各子系统,由遍布整个国家的沟通系统建立联系。这一理论为研究政治系统内部的运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政治学的定量研究范式,也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提供了科学指南。
  沟通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伊奇创立的沟通理论,主要是用信息沟通来研究政治系统的决策过程及其规律。他认为,国家中各种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产生,都是基于政治沟通传递信息和反映信息的功能。阿尔蒙德肯定了这一理论,认为“可以把这种沟通的功能与血液的循环联系起来”。
  1.政治沟通理论的含义
  卡尔·多伊奇在其著作《政府的神经》一书中,首次阐述了政治沟通的含义,他把政治沟通定义为政治系统进行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这一过程包括政治系统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储存、传递、分析和最终处理。
  多伊奇政治沟通理论的运行过程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政治系统外部的信息输入政治系统内部,然后由系统中的决策机关利用接收到的信息,结合之前的经验做出决策,进而以相应的政策形式输出信息和行动,输出后的决策在政治系统外部引起反馈,反馈信号与新的信息一起汇入决策系统,形成循环往复的运作机制,构成政治系统的沟通过程。环境和系统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环境的变化需要政治系统做出适时调整。而系统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则与系统全面、快速地提供和处理信息密不可分。沟通是连接政治系统输入和输出过程的纽带,因而对政治系统效能进行评价的依据,就是它能否准确地分析来自内外环境的信息,以及能否有效地做出对信息的回应。
  2.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运用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沟通分析方法把整个沟通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角度来分析沟通过程,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输出至信息反馈的每一步骤。通过研究政治沟通体系作用的过程,实现对整个反馈环节的监测,这是一种整体循环性质的分析方法。二是动态性原则,沟通分析方法予以特别注意的是政治过程的一个特定方面——决策过程研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系统自身的运动变化,要求人们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分析环境与系统的反馈、互动,从而采取决策以使系统相适应。
  3.沟通分析方法的特点
  首先,沟通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无论是概念还是资料的收集都是实证的。实证性为利用沟通分析方法对政治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可能,同时增强了分析的科学性。其次,沟通分析方法的目标比较具体,就是决策,而不像系统分析方法所涉及的目标那么广泛。再次,沟通分析方法同样也体现了动态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有利于人们通过事物的发展去把握其本性。最后,沟通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制度分析方法并不矛盾。沟通分析方法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特点,不仅使政治学研究避免了是非难辨,而且也使其分析有据可依,有较强的说服力。
  沟通分析方法的评价
  1.沟通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
  首先,沟通分析方法注重对沟通过程各个环节的考察,注重对政治系统的性质和决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分析政治系统的能力。其次,能够推动社会认同的发展、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再次,沟通分析方法强调信息的流动互动,为政治学家开展国际政治学研究及不同政治系统之间的比较研究开辟了通道。最后,沟通分析方法有效地描述和解释来自政治系统行为的能力,能增强人们控制环境的能力,并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改造环境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沟通分析方法对网络时代的问政于民、民意收集等也有积极作用。
  2.沟通分析方法的不足
  首先,它只考察了政治系统的信息沟通、决策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控制,而没有考察政治系统其他的重要方面,并不全面。其次,这一理论本身目前还处于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它虽然强调信息在政治系统中沟通政府和民众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进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的环节和要素,但对于如何完善信息沟通的各个环节、提高政府信息输出效率并没有过多涉及,而是处于探讨阶段。再次,它过分强调政治系统的稳定,忽视革命性变化。最后,这一研究方法过分注重决策过程而忽视了决策结果,造成投入产出比的不平衡。
  政治沟通理论以政治系统中的信息为基本研究单元,发展出一套考察政治系统决策的动态过程,为人们研究政治系统的运作提供了微观的分析视角。由于信息沟通和决策是构成政治系统的基本行为,因此政治沟通理论的提出又为学者对不同政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途径。尽管存在不足,沟通分析方法仍然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学研究的发展,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指导人们控制和利用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俊,项继权.政治沟通:价值、模式及其效度[J].求实,2008(9).
  [2]别红暄.政治沟通分析:背景、框架与评价[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
  [3][美]卡尔·多伊奇.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和控制的模式[M].纽约:纽约自由出版社,1963.
  [4]李继东.卡尔·多伊奇的科学行为主义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08.
  [5]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何秉石.政治沟通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10).
  [8]刘惠兴,伍勇.政治沟通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J].政治学研究,1985(2).
  责编/邓应华
《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2月(下)P22-23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