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以祖国为荣 为重庆喝彩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报道,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荣耀。本文作者亲身参与了庆典报道,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记录下这珍贵时刻。见证历史,祝福祖国。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庆典 见证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对绝大多数军人而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同样,对许多记者来说,参加国庆大典采访,一生或许也只有一次机会。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受邀赴天安门现场采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典,这既是职业生涯的荣耀,更是难得的历史见证。

  使命光荣——既是记者,又是联络员

  9月19日,距十一国庆节还有11天,正当我打算过完周末到北京采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之时,下午突然接到上级主管部门通知,要求提前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演练。同时,作为重庆媒体记者联络员,我还负责到中宣部参加工作部署会,领取证件,上情下达。北京采访提前到位。
 

作者拍摄的国庆阅兵


  此次重庆共有6家市属媒体的8位记者参加国庆庆典活动报道,9月20日我们一行乘坐最晚航班,抵京时已过零点。

  9月21日上午10点,要在中宣部召开国庆活动演练工作部署会,我担心迟到,早早起床,提前近一个小时赶到。第一次来到新闻媒体的最高主管部门,我忍不住四下打量,办公区安静、简洁、大气。10点会议正式开始,各省区市媒体均派出代表参加,中宣部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参加演练、记者集散时间以及注意事项,领取演练专用采访证件和观礼票。

  没想到,国庆当日上午活动和晚上的联欢活动记者不能同时参加,晚上只有一位摄影摄像记者名额。除了重庆日报和电视台分别有一位摄影摄像记者外,其余6位记者都是文字记者,对大家来说,上午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意义更为重大。晚上联欢活动名额只能从8位记者中选派,一度大家准备放弃。

  “晚上联欢活动有我们的铜梁龙和大足鲤鱼灯表演,无论如何得有现场照片!”当我把自己的担忧和纠结说出来时,华龙网文字记者黄宇站了出来,“那我去吧!”此时,8位记者已是一个团队,担负着宣传好重庆元素的共同使命。当天距离十一庆典时间已不多,抓住采访间歇,重庆日报摄影记者谢智强“手把手”给黄宇传授摄影技巧。后方,华龙网也派专人从重庆送来专业摄像器材。

  9月30日上午9点,我第二次到中宣部开会,这次是领取国庆庆典观礼票。中宣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地方媒体记者远道而来,因此安排了相对较好的位置,但200多张观礼票位置仍参差不齐,为公平起见,采取现场盲抽的方式分配观礼票。

  “本地媒体是坐在一起还是分散”,决定了抽票方式。考虑到大家可以相互配合拍照摄影和采访,由我来挨着抽票。最终我们5位观礼台上的记者,座位均在天安门广场东临观礼台高区1台3排,正对天安门,靠近国旗台,和北京市的劳模坐在一起。

  历史见证——现场观礼,以祖国为荣

  在采访国庆大典时,我曾先后两次进入天安门广场观礼,第一次是9月22日的庆祝大会“全要素”演练,第二次是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第一次“全要素”演练是9月22日凌晨零点30分至3点11分。媒体记者被要求在9月21日18点集合,不带任何摄影摄像设备及手机。演练结束后回到驻地已是清晨,天已微亮,但我们每个记者能提前观赏国庆大典现场实况,都特别兴奋,直呼震撼。

  第二次是9月30日,这天是个不眠之夜,每一位记者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不能迟到,一定不能出任何问题,准时到达集结地点”。10月1日凌晨2点30分,我们相约从酒店住地出发。3点20分,我们来到中华世纪坛停车场,进行安检,准备统一乘车前往天安门广场。

  因为到得比较早,大家纷纷拍照摄影进行直播。凌晨4点,正式集结地方媒体乘坐的66号至70号大巴已经坐满,工作人员让我们乘坐后面的大巴,特别强调都是到达记者安检的地方。

  于是,我们一行人上了一辆空大巴,凌晨5点准备出发前,车上陆续上来的几乎都是说粤语的记者。让人没想到的是,车上的工作人员突然说这是港澳媒体记者专用车辆。当时我们有些蒙了,赶紧与中宣部工作人员联系,对方说没有问题。但车上工作人员告知,这辆车到达的安检地方不一样。突然我们心里有些发慌,“如果耽误采访就完了”,一边再次跟中宣部工作人员联系,一边下车找其他车辆,并确认是否到西临入口。

  此时,中宣部方面告知我们,可以乘坐最后的80号大巴,是收尾车辆,完全没有问题,但发车时间是6点。时间不等人,我们想,稳妥起见,早一点到现场更加保险。于是,我们见缝插针地寻找可以5点出发的车辆。得知76号车可以到西临入口,但车上人已坐满,我们和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情愿坐中间过道地面,希望搭载一程。5点整,随着大巴开动,大家才缓缓舒了一口气。5点20分,到达天安门广场。

  此时,天空还是漆黑,但天安门广场却灯火通明,数辆环卫车正做着最后一次路面清洁。央视直播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记者等各路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红旗招展,灯笼高挂,繁花似锦,一派喜气洋洋。尤其是天安门广场两个红飘带景观,从广场东西两侧蜿蜒而过,飘逸灵动,雄伟壮观。每个人都不停地用手中的设备,记录着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的细节场景,希望把这珍贵一刻镌刻进历史的镜头。

  凭观礼请柬和记者证,我们顺利找到座位。令人惊喜的是,观礼台每个座位上都准备了一份观礼包。黄色袋子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字样和庆祝大会专用标志,包内除了防暑的两瓶水外,还有一面国旗和脸贴。脸贴分别是国旗、爱心、庆祝标识和数字1949—2019。我们立刻将这特殊的标识贴在脸上,把对祖国的祝福写在脸上。

  6点许,天色渐亮,晨光将天安门照得闪闪发亮。此时,三军仪仗队的官兵和央视直播工作人员正在就直播效果进行演练调试,广场上不时传来阅兵官兵铿锵有力的训练口令。庆典氛围越发浓厚。

  记者们也加紧投入拍摄采访中。这时记者在广场上走动相对自由,大家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将现场工作人员忙碌准备、设备调试、加紧排练的情形一一收入镜头。

  8点,观礼台上人渐渐多起来。除了各省区市媒体同行外,部分来自北京市的劳动模范也走进了观礼台。他们互相拍照留念,与天安门城楼、国旗、彩带雕塑等合影,留下这珍贵的记忆。
 

作者拍摄的观礼嘉宾
 

  9点20分,联合军乐团就位。广场越来越安静,大家都翘首静待庆典的开始。

  10点整,庆典正式开始。56门礼炮分为两组,交替鸣放了70响。礼炮声中,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平台列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天安门广场升旗台。万众肃穆,全体高唱国歌,升旗手奋力挥臂将国旗抛向空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置身现场,自豪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嘹亮军歌,飒爽军姿,精良装备,让每个置身观礼现场的中国人热血沸腾。谁曾想到70年前的这一天,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的飞机仅有17架。飞机不够,要飞两遍。7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的祖国早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时代的中国,早已是山河无恙、国富兵强。

  群众游行活动中,现场气氛由阅兵时的严肃转为欢庆。“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一首首熟悉的旋律,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大家挥舞手中的五星红旗,眼含热泪,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背后故事——是考验更是历练,是担当更是情怀

  作为地方媒体,最为关注的就是地方元素。

  中午12点25分,“魅力重庆”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重庆彩车真挺漂亮,不仅颜色绚丽,轻轨、索道的设计也很有特色。”观礼现场,四川电视台的媒体同行啧啧赞叹,称赞重庆彩车有创意,制作精致。闻此,我们也颇为自豪。“魅力重庆”彩车不仅展示了山清水秀的重庆魅力,更是3000多万巴渝儿女献给祖国母亲的厚礼,寄托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作者在彩车村采访重庆彩车工作人员
 

  “完美呈现,一气呵成!”庆典结束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重庆彩车车长刘自良,他在电话中高兴地说。事实上,在正式展演之前,重庆彩车团队所有工作人员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前期采访,我们了解到彩车完美亮相的背后,所有参与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5月23日,创意设计阶段时间仅剩一周左右,原定方案推翻重来;彩车进京路上,遮盖篷布被划破,彩车山体面临被吹翻的风险;9月22日全要素演练中,备受瞩目的穿楼轻轨竟然脱轨……当彩车在天安门前完美呈现时,我意识到,这一切是折磨是考验更是历练,这一切是责任是担当更是情怀。

  “我们重庆彩车能圆满完成展演任务,靠的是每个环节的高度团结协作,是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完成。”彩车上,一线督战的重庆彩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对我们说,只有每个环节做到百分之百,每个岗位做到极致,才有“魅力重庆”彩车在天安门前的完美亮相。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看到为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普通人在重大历史时刻的重要表现,呈现出超强执行力的状态时,我突然发现,70年了,这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其实一直都有,一直没变。正是无数平凡人做着看似平凡的事,才成就了祖国的今天。

  付出总是有回报,在我们以祖国为荣的同时,也为重庆喝彩!

  (作者:重庆日报记者)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1月(上)P26-28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