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大手笔”,具有主题大、分量重、历时长、影响广等特点,既是党报宣传报道的职责所在,也是党报彰显权威性的大好机会。本文选取地方党报的三个案例,阐述重大主题报道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结合点,分析党报如何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 全局视角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在重要历史节点策划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家媒体都不愿也不能错失的“练兵场”。对于地方媒体而言,重大主题报道命题宏大,如何从实际出发,找到与本地的最佳契合点;如何扬长避短,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本文以三家地市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实际操作为例,探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三个结合点,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思路。
全局视角与地方视角结合,既置身全国发展又立足地方特色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大媒体都为这一“同题作文”绞尽脑汁。温州是全国第一批沿海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之路,更用先行先试成为中国改革的探路先锋。
基于温州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温州日报提出了“放眼全局,紧扣地方”的主线思路,把握全局性和地方性,提高媒体站位,明确了“置身全国看温州发展、立足温州展现中国特色”的基调。
经过精心策划,温州日报于2018年1月1日推出了“致敬新时代·温州探路”系列报道。整组报道贯穿全年,由“4+X”系列组成,4个主要系列包括: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大型采访活动;致敬新时代·从“新”看温州;致敬新时代·温州改革开放40年人物、事件征集;致敬新时代·亲历者说。根据各个不同的领域,组织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和报道,包括文化名人看温州系列征文、东方风来——全国百名记者温州行、中国试验田——温州农村改革40年等,形成了整体的报道架构和声势。
4个系列牢牢把握全局与地方两个维度。其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大型采访活动”报道,举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四报一网一刊之力,在全球寻访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大量在外地的温州人讲述艰难创业故事,展现改革开放40年浪潮中留下的温州印记、温州智慧和温州形象。
集团高度重视这组报道,选派百名精干采编人员,组成6个采访团,沿着北上、南下、西进、东出4条线路,集中采访3个月,行程上万公里。在采访对象的选取上,紧扣“温州”这一核心要素,既涉及众多在外创业的温州人,也涉及曾为温州改革发声、为温州发展助力、与温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专家学者。
“致敬新时代·从‘新’看温州”,围绕改革展开,立足温州观照全国,以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第一次银行利率浮动改革、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一条合资铁路等数十个“全国第一”为切入点,通过事件寻访、专家点评,阐述这些“第一”对全国改革的示范意义,并进一步延伸到40年后的今天,温州再次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高举改革大旗,强化改革攻坚,进行金融改革试点、民营经济发展、民办教育改革、群众力量办体育等国家级创新的探索和成果。
人物采访与事件呈现相结合,既阐述客观事件又讲好人物故事
重大主题报道除了关注事件、呈现历史、注重梳理,还要关注“人”这一关键因素。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更是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新闻报道要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让“人”来讲故事。
同样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泰州报业传媒集团以“站在全国看泰州、跳出泰州看全国”的思路,将全国的发展与地方的变化相结合,将事件采访和人物采访相结合,全面系统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泰州的深刻变化。
在事件报道方面,有《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扬子江药业开设“新时代大讲堂”》,聚焦党建、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等中心工作;有《初夏时节的宗林村到处都是绿色,该村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65%,花卉苗木基地占了全村耕地面积的30%——生态立村,靓了“颜值”长了“气质”》,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人物报道方面,泰州报业推出“40年40人·家在泰州”系列报道,将目光锁定在人物上,征集40位泰州籍杰出乡贤,通过面对面采访,讲述杰出人物伴随改革开放一路成长奋斗的故事,以个人的经历折射泰州乃至全国得益于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
“40年40人·家在泰州”系列报道于2018年8月2日启幕,报道节奏密集,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篇,除在泰州日报刊发外,泰州晚报、泰州电视台、泰州电台、“我的泰州”APP以及“泰州发布”“泰州微视听”公众号等多媒体渠道同步推出,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宣传声势,在泰州引发强烈反响。有市民慕名前往“40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参观寻访;有单位邀请“40人”回乡讲学、参加公益活动。
笔者认为,这组报道能够引发关注得益于两点。一是精心选取被采访对象,40位杰出乡贤在泰州有极大的知名度,且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可以说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名人。如《翟婉明:期待家乡也能用上新能源空铁》《杨元喜:始于泰州成于苍穹》《叶培建:“嫦娥之父”步履不停》等,报道采访到位、写作扎实、制作精良,堪称精品力作。报道推出后,激发了泰州民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二是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传播。报纸、广播、电视、APP、微信公众号,泰州当地所有“官媒”形成合力,同步上阵,助推报道广泛传播,以覆盖更多受众,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多媒体矩阵的叠加效应十分明显,阅读量、转发量、跟帖数多次创出新高。
回溯历史与思考当下相结合,既全面还原历史又面向未来发展
2018年,绍兴日报围绕“枫桥经验”的大型报道也受到广泛关注。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个典型。
2018年对于“枫桥经验”有重要纪念意义,既是毛泽东主席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又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基于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绍兴日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该组报道架构宏大,内容丰富,前后历时5个多月。
新闻报道不是历史教科书,重大纪念性报道既需重温历史,更要以时间的纵向跨度来看待历史发展。在“枫桥经验”系列报道中,需要体现时间的纵深感,梳理“枫桥经验”的前世今生,既要有经验诞生、发展的“过去式”,更要有随着时代发展经验内涵外延不断丰富的“现在式”和“将来式”。
回溯历史——绍兴日报注重史料挖掘,全面梳理“枫桥经验”的演进轨迹。2018年9月至11月,绍兴晚报连续5期推出“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特刊,每期4个版面,以时间为坐标,选取“枫桥经验”诞生、15周年、30周年、40周年、55周年几个重要节点,还原历史,系统展现“枫桥经验”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上升为典型经验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因没有亲历那个年代,对“枫桥经验”颇为陌生,通过回溯历史,能让他们充分了解那一段经历,更加深刻地看待“枫桥经验”。
思考当下——“枫桥经验”历时数十年对当下依然有意义,就在于“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坚持发展,在于绍兴广大干部群众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积累的基础上深化,不断为“枫桥经验”赋予新的意义,让“枫桥经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典范。绍兴日报的特刊报道《“枫桥经验”的绍兴答卷》,选取典型个案,系统阐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社会关系等中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有过去和现在的“摆事实”,也有如何从过去跨越到现在的“讲道理”。“枫桥经验”在诞生55年之后依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不断顺应形势、坚持发展、自我完善。绍兴日报在理论版开设“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专栏,充分挖掘“枫桥经验”常做常新的深刻原因,阐释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既阐述“枫桥经验”对基层组织自治、社会创新管理的意义,以“枫桥经验”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又面向未来,阐明面对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绍兴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决心和担当。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经济新闻部)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1月(上)P50-51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