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锦鲤”热背后的冷思考

——网络热点的传播路径与引导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从去年10月至今,我国各大社交网络陆续出现了以“转发锦鲤”为代表的大规模网络祈福现象,不少青年人乐此不疲,有的甚至误入商家诈骗活动之中。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青年网民中的“锦鲤”转发热现象进行分析,并对青年人“锦鲤心态”的正确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锦鲤心态 网络热点 社会心理 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2019年1月人民日报官微总结的2018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锦鲤”一词榜上有名。从去年10月至今,我国各大社交网络陆续出现了以“转发锦鲤”为代表的大规模网络祈福现象。“锦鲤”在青年人中大热之后,不少商家以“锦鲤”作为营销手段,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多样化、多种类地寻找“锦鲤”的活动层出不穷,不少青年人乐此不疲,有的甚至误入商家诈骗活动之中。如今,“锦鲤热”未见消停,对这一热门网络现象有必要做出分析与引导。

  转发“锦鲤”与青年对网络热点的群体狂欢

  “锦鲤”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高饱和度”的形象,锦鲤文化的传承交融也是一种饱和传播,即一种“不同时期文本传播达到率高、影响效应强,并承载着受众共有经验的传播学现象”。因此,锦鲤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播符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丽的鱼,而且还象征着吉祥、幸运。正是抓住了这种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心理暗示,微博上著名的星座命理学ID“锦鲤大王”就打着“锦鲤祈愿”的旗号,第一条微博便有了900多万转发数。网络传播中,“锦鲤”已成为幸运的代名词。

  “锦鲤”的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传播路径着眼,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各种途径的助攻之下,锦鲤从一种单纯符号象征,转变为一种“运气角逐”的集体现象级网络行为。其一,支付宝的活动引爆。其二,微博、微信推波助澜。搜索发现,“锦鲤”“锦鲤大王”“锦鲤台阶”“锦鲤附体”等词都属于与锦鲤相关热词。其中,以最高频的“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用户达85%以上,即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此外,商家也纷纷利用微媒体推送各类寻找各地锦鲤活动。其三,传统媒体助力。作为热点、热词,“锦鲤”也成为各大纸媒、电视媒体一段时间内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反复提及的高频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受众对“锦鲤”的关注度。其四,人际“圈子”传播的强化。熟人圈、好友圈、微信朋友圈、微博圈等形成的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集合在一起,而朋友的交叉又将多个“圈子”广泛地粘连起来,让诸如“锦鲤”这样的信息得以重复和强化。

  “锦鲤热”的社会心理分析

  1.娱乐化的盲目从众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喜欢用一些仪式性、寓意性的东西或符号来给自己增添幸运。“锦鲤”寓意吉祥、幸运,被推崇的热度自然会升温。对多数爱用微信、微博的青年人来说,在网上顺手转发,凑个热闹轻轻松松不妨一试,何况商家所谓的“锦鲤红包”“锦鲤大礼包”也许会幸运落到自己头上。加之名人效应的推波助澜,一些名人、明星也加入到转发“锦鲤”行列,其崇拜者也习惯性地狂热追随。

  2.存在感的自我表达

  转发“锦鲤”除了追求好运之外,也有其社交属性,是一种紧跟热点的表现。为了彰显自己不落伍、有个性,许多青年人会转发“锦鲤”有趣的图片、有创意的文案,彰显在自己的圈子里的存在感。这很快会引发群体暗示、群体感染,很容易使人们丧失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表现为一味地盲从、盲信、群体模仿。此外,对于比较密切的微信、微博圈子,很多熟悉的亲友、同伴、长辈等,如果别人都转发同一条信息,自己不转发,会显得不合群,因此一部分人即使对“锦鲤”不感兴趣,出于这种压力也会跟进转发。

  3.焦虑感的转移出口

  “锦鲤”祈愿看似只是在手机屏幕上点击、留言,其实这种行为体现的是青年人对现实生活压力下焦虑感的一种有意转移。在“锦鲤”微博词频分析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加油”“有钱到账”“身体健康”“逢考必过”,展现了人们对成功、金钱、健康、学业的美好期待。心理学“外控型个体”概念指出,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锦鲤”转发,恰恰在虚拟的环境中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错觉”,强化人们原本较低的控制感和自信心,激活人们的“自我效能”,悬置了人们真正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

  青年人“锦鲤心态”的理性回归

  1.对待“馅饼”应理智

  “锦鲤”现象最早由商家营销而来,而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自从支付宝“全球免单大礼包”被一个叫“信小呆”的微博用户获得,除了网友们纷纷追捧这条“中国锦鲤”,各大商家也纷纷效仿支付宝掀起了“锦鲤”营销热潮。在这场狂潮中,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假锦鲤”进行电信诈骗、猫腻抽奖导致无人中奖、多个中奖者拿到相同中奖码导致无法兑现、“锦鲤”礼包存在诱导消费等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锦鲤”诈骗营销之所以能够成功,其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青年人转发“锦鲤”仅仅出于娱乐并不要紧,但是如果过分关注“锦鲤”活动,整天痴迷于抽奖微博的转发、跟帖、评论,抱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消耗掉工作生活中过多的精力则没有必要。对于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青年人还是理智对待为好。

  2.自我表达需有度

  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或者自我焦虑的转移方式,“锦鲤”祈愿给广大青年网友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但是,一部分青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虚拟与现实辨识不清,加上一些“锦鲤”营销号的夸大宣传,如“锦鲤大王”ID在吸引用户关注转发和评论的微博中反复强调“只管努力,剩余的交给锦鲤”。这样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会误导一些青年人只要相信“锦鲤”,有“锦鲤”加持,一切皆可心想事成。把偶然幸运与必然收获混淆起来,把收获和成功看成是纯粹靠运气、意念获得的,任由“锦鲤”心态滋长,长此以往俗信变成迷信,助长了青年人不劳而获的心态。

  3.化解压力多渠道

  “锦鲤”转发行为体现的是青年人对现实生活压力下焦虑感的一种有意转移,一定程度上是青年人对现实生活压力的虚拟抵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不满,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宣泄一下,转发“锦鲤”图片或文案设想一下时来运转,从而获得一些内心的安全感。如果说转发“锦鲤”是对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虚拟抵抗,能获得一时心情愉悦,那回归现实的正确直面压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青年人对于现实成长中遇到的压力,应学会多渠道化解,如与友人倾诉、与长辈沟通、向强者讨教,以及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

  多措并举,加强对青年人的正确引导

  从大众文化元素找到土壤的“锦鲤现象”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但是从这一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对青年“现象级”网络群体行为的关注点和行为心理方式有所了解,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正确引导。

  第一,加强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对广大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提升青年人对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培养独立的、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冷静看待网络群体行为。

  第二,加强媒体运营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合法、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类似扩大化的“锦鲤”营销活动的发布进行合理调控,对群体性网络热点行为适度传播。通过全面的、积极的报道引导受众理性看待热点行为,及时分散受众关注度,避免“病毒式”传播。

  第三,广大高校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青年人身心健康的社团、协会活动,鼓励更多青年人加入到现实活动中,充实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现实中找到自信和自我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丹,虞吉.视听文本“饱和传播”的资源与资本价值[J].现代传播,2014(08).

  [2]宋春雨.“锦鲤”霸屏背后的传播学心理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12).

  [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0月(下)P58-59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