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类APP“ZAO”在朋友圈爆红刷屏,随后又飞速陷入争议之中。
这波套路如此熟悉,从早期的脸萌,到后来的Zepeto、FaceApp,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发展历程——从刷屏到沉寂,从万千宠爱到深陷争议,短暂绚烂之后,很快就迎来落幕。这个模式似乎已经固定,以至于有媒体直接把这类图像类应用称作“月抛型APP”。
这是图像类APP不可逃脱的宿命吗?那些曾经大火又迅速销声匿迹的图像类APP,如今都怎么样了?本文从近日大火的ZAO入手,整合国外同类产品发展经验,力求摸索出一条图像类应用的求生之路。
AI换脸:爆红之初即深陷泥潭
图像类APP总是火得突然,比如最新的“场景化换脸软件”ZAO,上线短短一天,就登上AppStore娱乐类排行榜第一,但随即引发了激烈的用户隐私争议。
1.强大的软件功能
ZAO主打“逢脸造戏”,用户将自己的正脸照片上传到APP内,就可以通过AI技术,将自己的五官换到演员的脸上,体验一把自己飙戏的感觉。
成熟的换脸融合技术、丰富的素材库和新鲜有趣的玩法很快让ZAO刷屏,一夜之间,仿佛人人都出演了《泰坦尼克号》和《大话西游》,朋友圈里平均有15个小李子和20个紫霞仙子。
而上一个利用AI技术进行换脸的FaceApp也曾红极一时,在同类产品都专注给用户磨皮、美颜的时候,它反其道而行之,凭借“变老滤镜”火爆刷屏。
在FaceApp里,用户只要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就可以看到自己变老的样子。
这种“变老滤镜”的魔力是两极化的。一方面,在用户普遍追求“低龄化表达”“谁还不是个宝宝”的今天,它直接把“变老”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推到了用户面前。另一方面,它又像其他议题一样,遭到了狂欢式的娱乐解构。
如果用户进一步发掘,可以发现FaceApp的功能远不止单一的“变老”。它不仅有不同的滤镜供用户选择,还可以直接改变照片的背景和景深。用户可以随意挑选照片中人物的背景,随意出现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上,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度假或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朋友圈“照骗”。
无论内在逻辑如何,ZAO和FaceApp都曾在美颜滤镜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路,一夜之间引爆社交圈;但与此同时,它们也遭到了质疑——这类消费新鲜感的换脸APP,在最初的“尝鲜”之后,还能火多久?
2.用户数据滥用风险
ZAO的争议来得比谁都快。从微博到知乎,各大社交平台在短暂的换脸狂欢后,很快发出疑问:这款拥有用户全部脸部信息的APP,安全吗?
法律博主@法山叔率先指出,ZAO涉嫌两方面的肖像权争议,除了涉嫌侵犯换脸明星的肖像权外,也过度使用了用户的肖像权。在ZAO的用户协议条款中有这么一条:“用户同意或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这意味着一旦用户同意协议,等于将自己的肖像权永久地授权给了软件方,软件方如何处理都是合法的。
FaceApp也曾深陷同样的肖像权争议泥潭。
虽然FaceApp没有使用明星肖像,但研究人员提醒说,不论用户是否同意了FaceApp的应用使用条款,软件方的隐私政策都默认他们可以“永久获取照片”的权限。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Schumer)甚至呼吁FBI,对FaceApp的数据使用政策进行调查。
坦率来说,FaceApp的规模已经使这种滥用数据的“风险”变成了“危险”。
即便FaceApp没有恶意滥用用户资料,但如果它的服务器遭到攻击,数据就有可能泄露。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不怀好意的账号利用FaceApp生成的照片散布虚假新闻,造成的损失该由谁来负责?
事实上,当用户下载FaceApp时,责任就已经从软件方转到了用户自己身上。他们会被问到一系列琐碎的问题,包括访问相机、设备照片等权限。在服务条款的要求下,用户必须主动让渡出自己的隐私。
收集到的数据究竟会被用到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用户已经同意了,就由他们自己承担责任。
Zepeto:艰难求生但收效甚微
与ZAO和FaceApp一样,Zepeto也曾经是一款突然爆红的图像类APP。
严格意义上来说,Zepeto可以被定义为社交软件。使用者在线创建自己的3D形象,俗称“捏脸”,自己设计发型服饰,再用虚拟形象和朋友合影。用户还可以在虚拟小镇上同陌生人见面,在聊天室里闲聊或者玩游戏。
虽然被吐槽就是3D版的QQ秀,但Zepeto还是迅速风靡。它在巅峰时期,曾经同时登顶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的下载榜单。当时的分析认为,这是年轻人在定义自我个性、打造个人虚拟品牌。
但是当代年轻人定义个性的热情来得凶猛,去得也迅速。半年过去了,Zepeto早已销声匿迹,它还活着吗?
安卓应用商店的更新日志表明,Zepeto还在奋力挣扎,但收效甚微。过去4个月内,它一共上线了9个新版本,可惜次次都在修复bug,完全没有推出新的功能。
而在Instagram上,#Zepeto#的话题标签热度只能算得上“不温不火”。在这个话题广场上,爆红时期的Zepeto一张图片平均点赞能达到686个,但最近上传的照片点赞数都是个位数。
Prisma:立足图像,创新转型
和Zepeto境遇相似的应用不止一个,早期的“脸萌”“足迹”也曾大火,但随着新鲜感的下降,很快就被用户抛弃。这是图像类APP的宿命吗?
Prisma打破了这个魔咒,它用长达3年的火爆证明,只要花样足够多,图像类APP也能维持高月活。
1.技术革新,打造社区
2016年,几名开发者上线了Prisma,在短短几周下载量就达到了7000万,月活用户猛增到几百万,登顶了70多个国家的下载榜单。这款APP的官方推荐是这样的:“利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普通照片加入艺术效果的照片编辑软件。”
虽然听上去似乎是个夸夸其谈的P图软件,但Prisma几乎完全变革了修图的概念。它不是简单地给照片加上一层滤镜,而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重新分层渲染并重建图像,用特定艺术风格表现原有图片。比如用户上传一张照片,可以把它修成毕加索风格或梵高风格的油画。
Prisma里有300多种修图滤镜,而且团队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在照片增强模式下,用户还可以使用多种工具来调整照片的曝光度、清晰度、对比度和亮度等参数——Prisma几乎是一个真正的照片编辑器。
Prisma走到今天,靠的绝不仅仅是会修图这么简单。团队还在APP里打造了一个社区,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时模仿和学习其他用户的技巧。在应用里,他们不仅可以和其他人交流,还能根据地理信息发现同城用户。
2.开阔视野,全面转型
团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Prisma实验室的公司,目标是利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新的移动摄影和视频创作技术,让人们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在Prisma大红不久后,公司的发展随后转向了B2B。他们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包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两种方式,为其他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图片风格转化、自拍特效等技术支持。
2018年,公司两位创始人莫伊特恩科夫(Moiseenkov)和阿拉姆·哈代(AramHardy)重新创业,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应用Capture。这个软件更像是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的“实时论坛”,主打的是陌生人图片社交。
根据用户提供的位置和照片,Capture会通过机器识别,自动判断照片内容,为他们推荐主题合适的聊天室。
对Capture来说,手机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相机应用,通过获取相机权限,它甚至可以分析出照相机此时的视角,结合地理信息,来判断用户此时是静止的还是在闲逛。
在默认状态中,Capture的聊天室是公开的,因此开发方也可以得知用户都在讨论什么内容,反过来为新用户提供更多推荐。
不仅如此,Capture还整合了Spotify、AppleMusic等第三方软件的服务,包括可能会引起讨论的歌曲、艺术家和专辑。在它的聊天室里,用户可以讨论附近举办的音乐节等活动。
哈代解释说,他们希望容纳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流行文化、新闻和地方事务等等,只要是可以引起讨论的话题,都可以在Capture中讨论。
另一位开发者莫伊特恩科夫说,“我们希望为互联网上的每个社区创建一个更小的空间,所以用户可以随时加入任何一个群组,开始自由地聊天。这是Facebook时代做不到的,那时你在互联网上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在capture,你只需要提供对事件的观点。”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图像类APP究竟如何打破“月抛”魔咒?Prisma给出的答案是,在不断赋予用户新鲜感的同时,开发者也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无论是增加产品功能,还是打造用户社区,抑或是转型做社交和B2B,都可以让单一的图像应用打出更精彩的玩法。
(全媒派供稿)
责编/金春妮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0月(上)P42-43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