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动、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移动阅读市场已进入全景生态流量时代。2015年,腾讯推出“微信读书”,将社交元素纳入阅读体验,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交+阅读”的产品定位。本文从“微信读书”应用的社交属性出发,指出这一属性所带来的问题,并对“微信读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移动阅读 社交属性 “微信读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移动阅读构建阅读新场景
数字技术延伸出数字阅读新方式,其阅读内容呈现出数字化特点,阅读渠道通过电子仪器呈现。移动互联网进入内容分发新阶段,并与移动通信工具有机结合,形成新的阅读方式,在资源储备、阅读成本上都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2018年《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传统阅读方式(报纸37.6%,期刊25.3%),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移动端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易观发布的《2018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白皮书》显示,移动阅读行业火爆,市场已进入全景生态流量时代。基于内容、用户、产品、渠道、生态等评价指标,QQ阅读、书旗小说、掌阅等十大平台分属移动阅读平台综合价值的前三梯队。笔者发现,“微信读书”虽不在排行榜前列,但其下载量以804.4万次高居iOS渠道第二。本文以“微信读书”为研究对象,深挖微信社交对阅读行为的影响,分析社交阅读背后的问题,并提出社交阅读未来的发展策略。
“微信读书”的社交功能特点
“微信读书”于2015年8月28日上线,产品定位“社交+阅读”,提出“让阅读不再孤单”的口号,通过新增好友读书动态、与好友讨论等功能,开创性地将社交理念植入阅读行为。作为微信团队推出的官方阅读应用,“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有哪些体现呢?
1.“微信读书”平台内的社交
笔者根据个人使用经验,对其四大板块功能的社交属性进行梳理。第一个标签是“发现”,其中有“翻一翻”“组队抽取无限卡”“朋友们都在读”“限时赠一得一”“一周读书概况”等模块,能进行分享互动,能获悉好友最近的阅读动态。第二个标签是“书架”,个人收藏的书籍可以对好友公开,而“秘密阅读”也保证了阅读的私密性。第三个标签是“想法”,实时更新好友的阅读想法,用户可以对这些想法进行转发、点赞、评论。第四个标签中有“好友排名”“关注”等多个板块,可以知晓好友的阅读情况。
“微信读书”作为一款具有社交性的阅读软件,开放与私密并存。在这个平台中,用户可通过社交链关注好友和其他人,形成网络状的人际圈。在阅读一本书时,能看到许多读者对同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反馈,思想交流更加平等自由。
2.“微信读书”平台外的社交
腾讯致力于战略架构移动生态系统,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被整合到这一系统中。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群的社交链,“微信读书”实现了将互动行为链接到微信群或朋友圈等场景中。
(1)互助互动:福利活动的网络模式。在版权限制、技术更迭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应运而生,“微信读书”作为一款商业软件,其社交关系与商业利益融汇成一个体系,共同附着在阅读体验中。“微信读书”提供各类在线商品福利活动,形成了互助互动的网络模式。
(2)知识互动:阅读内容的交流分享。阅读行为强调个人思考与沉淀,也带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传统阅读交流中,人们线下召开读书会,传播范围小且成本高;互联网推动了知识交流的便捷性,“微信读书”有“分享给好友”“分享到朋友圈”等路径,将阅读场景嫁接到微信平台,好友的分享能帮助用户对书籍进行选择,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微信读书”通过“赠一得一”“组队抽取无限卡”等营销方式,实现病毒式传播,当用户在平台内外构建读书圈后,个人节点之间将会向外扩散形成裂变效果,由此带来巨大的下载量。
“社交+阅读”模式的问题思考
1.信息茧房的禁锢
社交媒体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沉浸其中的同时容易忽略背后的枷锁,这种枷锁构建了信息茧房。“微信读书”利用大数据,以用户的主观兴趣为出发点,不论内容是否有积极价值,都将其推送到用户端,读者的视野会被禁锢在个人兴趣的领域内。
基于“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用户的社交链,用户的社交圈必然有其个人选择的属性,好友之间很容易有相似的想法,群体意识被限制在“茧房”之中,他们听到的只是“回音室”中相同观点的碰撞,无法深入理解其他社交圈的观点。
2.阅读重心的偏移
“微信读书”的优势是阅读社交化,用户通过共享、点赞、拼阅读量等形式,实现社交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阅读兴趣。阅读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私人化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社交+阅读”将私人体验公开化,许多功能都是在塑造虚拟的社会化自我。例如,如果片面追求“阅读时长排名”,就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违背了阅读的初衷,无法实现有价值的知识服务。
3.浅阅读的泛滥
快节奏的方式影响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倾向于短时间高频接收海量信息,眼球经济促使运营者去迎合受众娱乐化、碎片化的要求,形成粗略的、跳跃性的、浏览式的浅阅读方式,内容选择上也具有随意性。
纵观“微信读书”中的阅读资源,可以看到原创小说占比较大,一些格调不高且内容苍白的小说位居热度榜前列,专业性学术性的优质内容不多。泛娱乐化书籍泛滥和专业阅读资源稀缺,可能导致平台用户走向快餐式、碎片化的封闭空间,知识体系也会逐步固化,用户留存率必然没有保证。
“微信读书”发展策略探讨
1.回归自我,丰富阅读体验
“微信读书”构建了社交关系、阅读行为和虚拟媒介三者相互联系的格局,个体成为三者的连接支点。平台可以尝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媒介的阅读服务,帮助用户获取精准的知识信息,将重心从社交迁移到个人阅读体验上来。对于移动阅读来说,未来的发展必然要关注阅读场景,全方位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2017年7月“微信读书”发布2.0版本,植入电台和听书服务。平台还可以拓宽阅读外延,借助图片、短视频等内容承载形式,利用大数据、VR、AR等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深阅读场景。
2.配置优质资源,打造深阅读模式
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在本质上并无异同,移动阅读提供的是内容和渠道服务,如何抓住用户、提高用户黏性?关键在于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对资源的集约整合是移动阅读的重点。“微信读书”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在网络文学市场占据很大份额,但在专业资源方面不足。平台可以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利用传统出版在专业内容、专业人才以及在图书选择、编辑出版方面的优势,提升内容的整体质量,提升“微信读书”的平台价值。
3.开发阅读社群价值,线上线下联动
人们在阅读体验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构建有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社群。“微信读书”依托微信端大量用户进行推广,处于资源配置的最高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营社群价值、打造社群文化,以兴趣和情感为纽带,让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往。当社群形成独立风格时,就会产生类似专属周边、专属讲座等变现渠道。
结语
伊尼斯曾在《传播的偏向》中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社交媒体改变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移动阅读应用改变人们的阅读行为,二者结合而成的“社交+阅读”模式,从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体验。阅读社交在获取知识、塑造自我、拓展关系、提高读书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出现阅读重心偏移、浅阅读泛滥等误区。社交阅读其实是以个体为支点构建的生态圈,“微信读书”可以通过提供定制化、多媒介的阅读服务,配置更多的阅读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将阅读重心拉回到个人主体上,在挖掘、维护和利用社交关系的同时,优化个人阅读体验,提高平台的用户留存率。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http://www.199it.com/archives/715946.html.
[2]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白皮书2018[EB/OL].易观智库,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analysis/detail/20018952.
[3][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美]斯考伯,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