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澎湃的下一个5年

——从内容运营视角看中国媒体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在澎湃新闻正式上线5周年之际,文章从内容运营的视角切入,来审视澎湃新闻的下一个5年。本文以“度”来展开论述,分别是新媒体的“强度”、抢新闻的“速度”和时政报道的“敏感度”。文章认为,在下一个5年,澎湃新闻将同时遭遇新媒体的“强度”、抢新闻的“速度”和时政报道的“敏感度”三重挑战,应对情况如何将决定澎湃新闻的未来。
  【关键词】澎湃新闻 时政新媒体 挑战 应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7月22日,是澎湃新闻正式上线5周年的日子。这一中国首个由传统媒体整体转型新媒体的产品,已经运营整整5年了。
  上线之初,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其能坚持多久多少还有一些疑虑,但5年的运营实践表明,澎湃新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标杆性产品。中国新闻传播学界5年来对其保持的持续关注热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澎湃新闻的下一步,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在今年7月19日举行的“2019外滩新媒体峰会暨Let’s澎湃生态大会”上做了表述。他表示,一个全媒体生态体系正在形成,未来澎湃将努力成为全媒体生态的引领者,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和传播平台。为了实现这一未来发展目标,澎湃新闻宣布推出了3个新计划:源头活水计划、无所不在计划和相互赋能计划。源头活水计划主要指在内容生产上,要从源头开始,为全网提供更加丰富、权威、专业、靠谱的新闻内容;无所不在计划偏向技术层面,指的是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有效适配各种智能终端,形成生态化的主流媒体场域;相互赋能计划是指各种类型的媒体和平台要在一起相互赋能,取长补短,共建全媒体生态。从目前来看,源头活水计划是澎湃新闻核心竞争力所在。
  回望澎湃新闻5年之路,笔者作为澎湃时政新闻的主要操刀者,从内容运营的视角切入,来审视澎湃新闻的下一个5年。本文以“度”来展开论述,分别是新媒体的“强度”、抢新闻的“速度”和时政报道的“敏感度”。在下一个5年,澎湃新闻将同时遭遇以上“三度”的三重挑战,如何应对将决定澎湃新闻的未来。
  新媒体的“强度”
  在澎湃新闻的对外官宣中,“全国第一个由传统媒体整体转型的互联网新兴媒体”是经常会出现的表述。
  媒体融合领域所指的“整体转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定义的:1.主要采编队伍已经由传统媒体转向了新媒体;2.原有的新闻生产周期被重构,比如从日报、日播变成了随时发布。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报纸来说,最快的速度就是“日”,其所属的PC网站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实现24小时更新的,但一般只在清晨集中更新一次,其后不再集中更新。澎湃新闻则打破了这种新闻生产节奏。这一改革完全颠覆了此前传统媒体的生产节奏,将原来的以“日”为周期集中出版、先报后网,转变成了24小时随时出版、先网后报。5年来,澎湃新闻一手生产优质原创内容,一手转载其他媒体或政务新媒体的优质内容,终于打造出了一个拥有1.5亿优质用户的时政类新媒体。
  这5年间,澎湃新闻从此前的日均原创发稿100多篇逐步增加到300多篇,近来已经突破了500篇,原创和转载的比例基本接近,转载略多。但用户和版权合作方对于优质原创稿件的需求量,远超澎湃新闻目前的生产量,为此,澎湃新闻又先后开通了政务、湃客频道,以增加平台上原创内容的数量。用户和版权合作方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对优质长篇内容的渴望上。比如,今日头条每月都会基于该平台数据公布当月的优质长篇文章,澎湃新闻每月约有一两篇文章上榜,并未有压倒性优势。
  “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和传播平台”,已经成为下一个5年澎湃新闻的既定方针。作为一家新媒体平台,未来5年,澎湃新闻原创日更新量应达到800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继续引入“外脑”充实平台内容之外,持续、高强度地生产全媒体内容,将是澎湃新闻面临的强力挑战。近年来,各家新媒体平台的采编人才流失率上升,不少成熟的采编人才流向其他行业,澎湃新闻也不例外。这给原创内容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越来越成为新媒体平台的核心内容之一。相较于新京报与腾讯新闻联合打造、独立运作的“我们视频”而言,澎湃新闻的视频内容生产还处在一个较低量级。可以说,采编人才向视频领域整体转移,将是下一个5年澎湃新闻的“新一轮革命”。
  抢新闻的“速度”
  如果说新媒体的“强度”更多是指新闻生产数量的话,那么在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生产的“速度”将是澎湃新闻下一个5年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澎湃新闻的“竞品”来看,北京的新京报、北京头条(北京青年报)已经在去年下半年完成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整体转型,并将主要采编力量投放到了新媒体上;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红星新闻(成都商报)早就和澎湃新闻在社会热点新闻上“短兵相接”。
  从省级层面而言,中国官方媒体的媒体融合进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为起点的。而以澎湃新闻、界面新闻、上海观察(现更名为上观新闻)为代表的上海媒体融合则要比这个时间点早一年,上海媒体融合实际上在2013年9月之后就开始起步。在全国各级媒体短时间内均未强力实现整体转型的情况下,澎湃新闻实际上享有了将近4年的“黄金机遇期”,到2018年底,这一历史机遇期几乎彻底消失。澎湃新闻与已实现整体转型的多家新媒体终于展开了“内容大战”,这一“战争”更多地表现在社会热点新闻上。
  以社会热点新闻为例,由东方早报转型而来、目前定位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澎湃新闻并不占明显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热点新闻的跟进与调查还是《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的传统强项,一旦他们整体转型到新媒体平台后,其迸发出来的爆发力还是可观的。
  以2019年7月发生的浙江淳安9岁女童章子欣失踪案件为例,《新京报》在独家信息的披露和调查上一路领先,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上游新闻的表现也不错。澎湃新闻目前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超过1.5亿用户的新媒体平台,其任何新闻都能第一时间抵达数以亿级计的用户。这些起步已晚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采编上,并寻求更多平台在第一时间予以分发或者独家发布。这些新媒体平台与今日头条、腾讯都建立了独家版权计划。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年,澎湃新闻将在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热点议题上与这些“竞品”短兵相接。各家表现,将为新媒体用户严格审视。
  时政报道的“敏感度”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载体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关系完全不同。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纸和印刷在其上的新闻须臾不可分离;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特征被完全打破,新闻和载体随时可以分离,一个新媒体上发布的新闻几乎可以同时(有版权协议的平台之间甚至只间隔十几秒)被抓取到其他新媒体上,传播的便捷性远胜以往。
  这也意味着,一个新闻事件在新媒体时代所迸发出来的“烈度”远超传统媒体时代,尤其对于一些节点媒体来说,其很可能就是一个新闻事件向全国扩散的“放大器”。对于已经专注时政报道长达5年的时政类新媒体澎湃新闻来说,这一“放大效应”尤为突出。
  澎湃新闻上线之初,即有新闻传播学者在相关研究论文中尖锐地提出“专注时政报道的澎湃新闻能走多远”的问题。但就笔者的实践经验和体验而言,其实,刚刚“出生”的澎湃新闻,即使专注时政报道,因其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所限,还不是最危险之时。其最危险的时刻正是5年后的当下,声誉日隆之时。
  笔者从事实和政治影响两个维度来论述这一问题。
  第一,澎湃新闻自东方早报转型而来,拥有完备的“三审”甚至“四审”流程,但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笔误或者事实差错。虽然澎湃新闻在业内以严谨、准确著称,但文字、时间、地点方面的错漏难以完全避免,尤其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全面加速的当下。在一般的非时政报道领域,个别错漏及时修正即可,但在时政报道领域,一个简单的错漏也可能引发巨大的“政治效应”。
  另外,现在多数新媒体与其他商业新媒体平台都签订了年度版权合作协议,该新媒体的内容几乎同时在各大商业新媒体平台上予以转载。一则稍有表述错漏的新闻一旦转载出去,其修改或者查删的难度可想而知。澎湃新闻也不例外,它和几乎所有的商业新媒体平台都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
  2019年7月中旬,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记者在处理一则人事报道时,将某一市委书记当选某一此前职务的时间由“2015年”错写成“2005年”,引发当地强烈不满。澎湃新闻发现该问题后,第一时间在自己平台上予以修改并重新发布。但是修改已经转载到其他新媒体平台上该文的难度巨大,与其他平台相关编辑逐一沟通的成本极高,有时修改还不如直接删除。
  对于一个每天发稿量超过800条的新媒体来说,澎湃新闻在内容审核和把控方面已经做得相当用心了,但是日发稿量如此巨大,出现个别错误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概率问题。
  第二,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媒体来刊发,其传播范围、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与澎湃新闻的用户交流时,笔者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观点:上线初期,澎湃新闻很“猛”,现在不那么“猛”了。这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真实感受。尽管澎湃新闻可能没有上线初期那么“猛”了,但随着用户的积累,其影响力却比5年前大了很多。
  笔者经常接到媒体同行或者相关宣传部门领导的电话,涉及到的稿子大多为抓取类稿件。前来交涉的媒体同行或相关宣传部门领导均强调一个观点,原本发布在地方性媒体或新媒体上的稿子经由澎湃新闻转载后,其影响力被强力放大,甚至引发报道媒体或被报道对象强烈焦虑。换言之,稿件影响力与发布平台之间关系密切,同一则报道由不同媒体刊发,其产生的传播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不管是原创稿件还是转载稿件,在澎湃新闻这个拥有亿级用户的平台上发布后,就会产生瞬间传遍全国乃至全球的效果。其他新媒体或者商业新媒体平台也会在最短时间内跟进,进而形成全民共议的舆论态势。
  这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使从新闻事实来说,一篇新闻稿件没有任何瑕疵,但是在影响力被无穷放大之后,其带来的相关政治效应也很难完全预测。稳步发展5年之后的澎湃新闻,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
  结语
  经过5年持续稳定的发展,澎湃新闻已经成为中国时政类新媒体的第一品牌。据刘永钢披露的数字,到今年7月,澎湃新闻APP的下载量已经突破1.5亿。这就意味着,澎湃新闻正在向一个2亿级用户的新媒体平台迈进。
  在当下中国,时政新闻是刚需。新媒体只有定位全国性内容,才能充分利用国内的人口优势,但只定位全国性内容,而没有自身特色的新媒体却很难脱颖而出。这也恰恰是专注时政且定位全国性内容的澎湃新闻,在5年内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未来5年,在内容运营上,澎湃新闻将同时面临新媒体“强度”、抢新闻“速度”、时政报道“敏感度”的三重挑战。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保持对政治的敬畏感,澎湃新闻基于目前已经取得的相对优势,仍然可以在未来5年继续坐稳中国时政新媒体第一品牌的位置。
  (作者: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兼政治新闻主编、主任记者)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8月(上)P19-21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