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同人创作及文化: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流行文本催生了粉丝社群,产生了同人创作及文化现象。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同人文化,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包括对本土粉丝群体多元价值取向的反映,并反向丰富了本土流行文本的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同人文化 亚文化景观 粉丝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青年亚文化景观,以某个流行文本为原型进行文本再阐释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人创作规模已达到一定体量。本文试图从詹金斯的粉丝文化视野出发,揭示以粉丝的文本再创作为核心的同人文化现象的内在含义,进而揭示同人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
  理论溯源:同人文化的阐释力
  1.流行文本粉丝:盗猎者与游牧者
  詹金斯用法国社会学家德塞都关于“盗猎”与“游牧”的概念,来初步阐释粉丝文化:流行文本的粉丝通常是“盗猎者”,他们常常“挪用文本并以‘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流行文本的消费与重新解读,粉丝根据自身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生产出符合自身价值意义的新文本,实现从文本的单纯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同时,他们也是流行文本的游牧民(thenomads)——“进行盗猎的粉丝总是不停歇地向其他流行文本进军,挪用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义”。不同的流行文本存在内容的类似与勾连,这促使粉丝并不单纯停留在单一文本之中,而是将其作为入口,不断在文本之间“游牧”,产生一个集合了对各种流行文本的解读与再阐释的场域。以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兴趣为基础,场域中的个体逐步建立或松散或牢固的粉丝社群,最终建构起群体身份认同。
  2.跨媒介叙事下的粉丝文化参与
  在融合文化的大环境下,詹金斯为粉丝文化问题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视角,即“一个跨媒介叙事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
  一方面,跨媒介叙事为流行文本提供多层次的传播平台,丰富了文本内容,更充分地向粉丝展示单一文本所不能承载的复杂背景设定、世界观或角色情感;另一方面,流行文本的跨媒介叙事赋予了粉丝“故事追随者”与“信息收集者”的双重角色体验。作为“故事追随者”的粉丝,穿梭于各大平台之间,来完成对流行文本信息的补完。而复杂的故事世界、巧妙的人物关系或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传承,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粉丝对文本本身、文本之间的关系和细节内容的探索兴趣,促使粉丝担任起“信息收集者”的角色。
  这种粉丝参与文本再阐释的媒介互动,则被詹金斯使用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Culture)来解读:在参与式文化下的粉丝开始呈现出文本生产的“双向通路”,媒介技术的进步也为文本生产者与粉丝之间提供了通力协作的机会——网络虚拟社区或社群成为意见分享的主要渠道。粉丝可以共享所收集的文本信息,引证、讨论并最终对某个观点形成共识。粉丝间的观念共享,使得文本解读不再局限于个体行为,确保每一个在流行文本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粉丝能体验到更丰富的解读体验,还能通过文本进行开发来提升创造力。
  同人文化:对流行文本的再创作
  以原创作品或原型人物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的“演义”文学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志》等史料为原型而创作的演义类小说。但这只能算是文人个体的二次创作倾向,创作客体并非指向大众流行文本,也并非是媒介工业生产下的文化产品,不能一概而论等同于当今意义上的同人文本再阐释。
  流行于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同人”一词,其含义来源于日语词汇“同人誌(どうじん),指的是流行文本的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活动及其产物,内容包括对于影视、小说、动画等流行文本的重新演绎与改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同人传播渠道开始从实体印刷物转移到互联网。初代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成为日本ACG文化、欧美流行影视文化的首批“观众”,自发结成首批虚拟粉丝社群并开始翻译外来同人作品、进行最初的同人创作。随着虚拟粉丝社群的壮大,任何一名粉丝都可以制作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通过微博、Twitter等社交网站进行广泛传播,与他人一起分享二次生产的文本内容。这种对流行文本的二次生产行为从个体自发行为,逐步发展为目前的规模化、产业化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同人创作主要包含四点特征:第一,作品须由原著作者以外的人创作;第二,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应该不以商业使用为目的;第三,作品具备流行文本的特征;第四,作品必须依附于一个原著。这种由粉丝自发参与的活动与产物,通常具备非商业性质,不受商业环节影响,不以营利为目的,更不会在商业平台发布。当创作者以原创流行文本为基础,利用原作的某种元素而进行文本解读、再创作时,衍生出的作品以及针对其发布、围观和阅读等一系列文化行为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亚文化景观。
  同人文化现象的文化价值
  1.反映粉丝的多元化价值取向
  首先,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粉丝展现出独有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颠覆了传统认知中的负面标签。内容丰富的流行文本、丰富的作品形式,都为粉丝群体通过使用同人作品来表达自身价值取向,提供了工具与渠道。同人创作也成为粉丝群体创造力的最明确表征,展现出粉丝群体对流行文本的思考,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表达。
  其次,在传统的性别、性相观念的基础上,大量商业性的流行文本通常由男性主导,男性人物也被置于全部注意力的中心,女性角色被边缘化,角色不够丰满,不够令人信服,更无法获取更多文本生产的话语权。而借助同人创作,中国粉丝群体的性别意识觉醒,体现出大量女性赋权的作品,呼吁将空间表达欲望交还给女性。题材方面,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间身份平等的爱情故事,甚至还体现出中国社会对同性恋、跨性别等弱势人群的关注,强调平等而多元化的性别价值取向。
  2.对既有流行文本的意义丰富
  因其原有文本的情节、人物与叙事结构的主观性变换与再创造,同人文化在传统观念中往往被视为对于原有文本的彻底解构,甚至有时被质疑为“反经典”或是“剽窃”“抄袭”等。也就意味着,对于流行文本的盗猎与游牧,是同人创作行为与生俱来的属性。一旦开始进行同人创作,就意味着对于原文本的学习、分析、评价与批判,仅仅只是对部分文本的挪用与改造,并不意味着全部的否定与颠覆。
  在文本挪用的过程中,特别是从文本的推广、传播角度而言,同人文化还对原文本起到了宣传作用,吸引了部分原本并无兴趣的潜在受众。严格意义上的同人创作并非出自商业盈利目的,也不会直接进入流行文化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中,并不挤压原文本的市场与渠道。与之相反,还能起到促进原有流行文本消费的作用。
  目前,我国出现了多例同人创作走出粉丝社群,被主流文化反向接纳的事例。比如:网络作家今何在的连载小说《悟空传》,就是通过结合古典小说《西游记》、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及民间神话传说等背景及人物设定而创作的。自连载开始,此部作品就受到青少年读者的热烈追捧,还出版了实体书籍、被翻拍成同名电影等商业行为。可见,同人创作能原创出新的概念、内容、形式或叙事结构,甚至反作用于主流流行文本之中,拓展原有的流行文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结语
  目前,同人创作及其引发的文化现象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表现,是粉丝社群为了对抗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利用“符号创造性”所丰富出的文化意义。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社群、同人创作现象,对于中国的大众文化、青少年亚文化、网络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金汉.从“文本盗猎”到“公民参与”:詹金斯的“参与性”媒介受众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杨玲.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04).
  [3][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6]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美]亨利·詹金斯,杨玲.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8][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7月(下)P60-61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