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中国梦·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精神

—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解读,从编导对于文本精神内核的影像呈现出发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影视作品对于中国梦的彰显、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对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梦 民族精神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纪录片共18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该片聚焦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至今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从无到有、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变迁故事。作为对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景式呈现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编导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政策扶持下不同领域内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107位典型人物的改革故事,采访了183位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其中年龄最大的96岁。该片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真实性,使用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使青年一代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深入纪录片所呈现的历史环境中。
  从第一集《弄潮儿向涛头立》到第十八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编导在影像内容的选择上,着重凸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靠着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靠着誓与艰难险阻斗争的精神、靠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突破国内外重重束缚,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过,带着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梦美好愿景的追寻。该片再次唤起了40年前提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热情,弘扬了改革开放精神,传承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发展。
  彰显中国梦:现实理想的影像呈现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对中国梦的呈现有其独特之处,它记录了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背景,展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浪潮中如何向涛头立,如何在希望的田野上种下梦想的种子。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改革开放”是谙熟于心却又难以言说的“大词”,往往对词汇产生的背景、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却难以深入理解。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来最伟大的理想”的认知。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中国梦的含义,大多数存在于年轻人历史知识的储备之中,难以融入他们对于现实生活、对于时代语境的感知中,很难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生于当下的年轻人,早已远离大刀阔斧改革的年代,他们并不能深刻体会改革所带来的强烈震动。
  第一集《弄潮儿向涛头立》,将影像记录的镜头聚焦于改革开放前的深圳,通过历史见证者的娓娓道来,将那个距我们并不算太远的时代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年那个众人逃离的偏僻渔村与现在的深圳产生强烈对比,深圳的崛起与“南巡讲话”等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息息相关。作为时代变迁的亲历者,重述那段难以忘怀的奋斗史时,情感的真诚流露将观众与影像内容的距离拉近,让观众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真切体会到“改革开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宏伟之处。影片以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对于“姓社姓资”的大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作为背景,将40年思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实例,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相呼应,描绘出一幅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蓝图。
  中国梦的视觉化呈现集中在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该集聚焦“三农”问题,客观展现了河南商丘三权分置改革、山东寿光蔬菜大棚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的故事,将人民幸福这一内核镶嵌于影像内容之中。无论是到外地学习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承担巨大风险的寿光三元村农民王乐义,还是外出打工16年后自己创业做老板的黄群根,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纪录片影像内容的真实呈现,让观众不仅体会到客观存在的现实个案,还通过对于历史的回溯,进一步深刻感受到中国梦中所包含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深刻含义。
  第三集《打开国门搞建设》所呈现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如何主动打开封闭的国门,如何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环境中。编导选择蛇口港、边贸小城绥芬河和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作为实例,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国家发展。
  纪录片所呈现的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与国企改革、东北老国企脱贫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消费升级,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该片通过真实存在的案例,从顶层设计上践行中国梦的主旨要义。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宏观意义上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每个中国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梦想。
  建构国家形象:个体与整体共谋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通过对1978年至今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个体奋斗史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呈现,建构起一个客观真实且具有大国责任感的国家形象。该片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实生活为素材,表现真人真事,表现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点点滴滴,讲改革开放的故事,讲中国发展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编导在纪录片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国人奋发图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奉献的改革开放精神;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被感知的形象,“它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是他们对国家举措的价值判断,常常源于大众媒体的影响,也基于公众自身的认知”。
  第四集《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去》有这样的表述,“改革开放40年,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日益融为一体的40年……到世界经济的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中国向世界展现了敢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勇于面对各种考验的大国形象。“中国的企业形象和中国的产品形象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形象的建设。”编导以纪实化的视觉,展现了中国对外劳务输出、海外投资办厂、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行为,将中国国家形象以具体的形象呈现于世界。万华化学集团兼并濒临破产的匈牙利宝思德公司,解决了公司近550名员工的生计问题,完成了万华公司走出国门进军世界市场的目标。万华化学集团作为中国众多企业中的一员,在海外市场积极主动且富有责任感的企业行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化案例。
  政府形象与国家形象,二者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但政府呈现的形象毫无疑问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集《知识改变命运》和第九集《集中力量办大事》分别展现了经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高精尖领域所拥有的骄人成绩,展现了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有担当且体恤民众真实诉求的政府形象。编导在纪录片文本内容的叙述上,选择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作为叙事逻辑主线,将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海归创业浪潮、重型火箭研发团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创世界纪录等被世人瞩目的事件,放置于叙事链条中予以呈现。影片以客观真实的视角,记录身处不同重大历史阶段中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讲述与新闻纪实影像结合,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故事呈现与影像感受,增加了纪录片的亲和力,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上,选择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叙事作为切入点,将个体放置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将个体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结合。纪录片中身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杰出人物,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践行者,深刻体现出个体与集体共生共荣的关系。以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背景为基础叙述中国故事,将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特色的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相互交融,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这一时期的风土民情、社会现状、人文风情等,并在新闻纪实影像与现实影像的交融下,让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相连接,增强了民众对于国家形象、对于中国梦、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与参与感。纪录片将国家战略、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参与相结合,为电视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弘扬中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的递进式丰富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五集《血,总是热的》,将影像记录的视角对准国企改革,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由束缚到松绑放权、一改往日艰难境遇走向盈利的图景。从1984年3月24日福建55位厂长经理呼吁给国营企业松绑,到马胜利提出“承包工厂,打破铁饭碗、铁交椅”,一系列改革决策为国营企业带来巨大盈利。这种改革开放的精神,通过马胜利、关广梅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得以展现,正是他们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中国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的图景。“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创业、勤劳奋斗、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再一次深刻地领悟到,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十二集《一个都不能少》,以“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少”为叙事线索,讲述的是云南独龙族、贵州毕节等一个个精准扶贫的动人故事,呈现出党和政府对于西南边陲偏远贫困地区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改革开放40年间一个个精准扶贫的动人故事,在立足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着眼国家整体的发展规划,从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化比较,到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内先天性属性的探索,中国精神越来越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关键性精神支柱。
  第十三集《芝麻开花节节高》,聚焦养老、住房以及大病医疗等问题,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在民生、住房、就业、教育等普通人所关注的民生领域内获得的实质性进步。“中国精神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对中国精神的解读,首先应将其置于中国梦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第十一集《百花齐放春满园》,编导将视点聚焦于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文化建设如何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叙事内核,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著名作家莫言的亲身经历以及横店影视基地、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等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社会如何从文化消费产品极其匮乏,发展到人民群众拥有琳琅满目的精神文化产品。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李谷一演唱的《乡恋》预示着对于思想禁区的突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文化领域百废待兴到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映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已由最初的物质文明领域扩展至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领域。“中国梦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其自身自发性地将当下社会语境下不同阶层民众对于个人价值实现,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内在伦理诉求凝聚为一股合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个体行为合理性进行判断的基本标准和价值尺度”。确立和弘扬中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依据、根本途径和关键所在”。
  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将经历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个体行为进行了相对客观完整的记录,将个体放置于时代背景下予以表现,赋予原本微观的孤立个体以宏大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精神与国家力量、国家经济实力密不可分,是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彰显中国形象的精神内核,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力量保证。
  (作者单位: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广燕.《我们一起走过》掀起“回忆杀”[N].北京日报,2018-12-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5]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起走过[N].光明日报,2018-12-04.
  [6]张瑜.理解中国精神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
  [7]于昊,郭中南.中国梦:寓言化的银幕梦境[J].电影文学,2018(9).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6月(下)P10-12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