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媒体人要履行好这一使命,必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是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宣传思想战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持续强化“四力”对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至关重要。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扎实锤炼“四力”,履行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 提升“四力” 书写答卷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强健脚力,“四勤”深扎基层
对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社会实践是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的重要平台。只有到基层一线获取信息,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令百姓叫好的宣传作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不惜脚力,俯下身,沉下心,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直面现实生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全面、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才能行稳致远,长见识,出成果。
一是腿勤。俗话说,好的新闻报道“三分写,七分采”,新闻工作者要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勤于往基层跑,把基层当作联系点、常驻办,对各类新闻事件快速反应,立即行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做到早发声、快发声,掌握宣传的主动权。
二是步勤。笔者常见到一些记者往基层跑得也很勤,但他们到了基层后,并没有深入群众,而是习惯性地与基层干部打交道、听介绍,与群众还隔着“最后一米”,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跑下去了,步子却还没有伸出去,与人民群众还有一定的距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打通采访的“最后一米”,做到身入基层、心下基层、扎根基层。
三是嘴勤。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时,由于群众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一样,有些善说,有些不善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光要跟他们拉近空间距离,还要多问多答,及时向群众解答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析与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真正听民声、察民意、访民情、解民惑,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手勤。新闻工作者下去了,不能只就事论事,要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积极参与劳动、参与创造,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真正采写到有体验感的鲜活素材。脚有泥土气息,心有无限芬芳。2018年笔者负责地方党报重大民生工程的宣传服务工作,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一线采访,捕捉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走遍了“5+1”盐城高铁建设现场、“一桶水”建设现场、棚改工程现场等施工现场,累计采访一线工作者近300人,为报道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收集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感人素材。
拓展眼力,“四看”拓宽视野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新闻工作者应比其他人有更敏锐的眼力,做到见微知著、精准研判。眼力不是视力,而是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内涵,善于学习、善观大势、善谋大事,传播党的主张。
一是看远。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大势、关切大事,培养大局观、全局观,既立足眼前、又放眼全局,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苗头萌芽中捕捉细微变化、发现大的趋势。
二是看透。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练就“火眼金睛”,仔细甄别、筛选、过滤各种信息。对于扰乱社会公众视听的错误思潮、负面舆论要敢于亮剑,鞭挞丑恶,批驳谬误,切实发挥弘扬时代新风、树立时代正气的作用。
三是看全。新闻工作者所处的地域、行业各不相同,要结合实际,寻找出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的结合点,置身于国家战略或国家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的大视野,吃透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找准地方元素(行业元素)和特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把顶层设计拉近到基层实践,实现“硬主题”的“软着陆”,实现全国性重大主题与地方实践(行业实践)的“天地对接”,使新闻报道与众不同。
四是看高。新闻工作者除了应用自身媒体的融合传播优势外,还要提高眼力,借船出海,整合各类媒体、商业平台等资源为我所用,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传播力。例如,在传播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时,除盐阜大众报运用融合传播手段推送外,笔者还主动与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交汇点等中央级和省级媒体建立供稿联系,2018年共推送盐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新闻报道4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600万。
开动脑力,“四提升”引领策划
新闻报道工作属于脑力劳动,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脑力,善于思考,勇于求索。高度决定深度,新闻工作者要透过事物看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思考分析事物之本,抓住要害找出规律。
一是提升理论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脑力,重中之重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政治敏感度、开阔思维视野、提升思想境界,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悟真知,提能力。
二是提升思考能力。增强脑力,就是要养成善于思考、勤于研究的习惯,与时俱进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各地(各行业)的情况不同,新闻工作者要多动脑子,深入思考,深刻认识新变化、新机遇,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多出好点子、好方法。
三是提升互动能力。互联网时代,读者从“读纸”转向“读屏”,新闻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阅读体验和认知程度,用互动传播的方式,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关注热情。
四是提升创新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主题宣传报道,要积极探索适合网络、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图表、漫画、音视频、直播、H5、VR等各种新媒体元素和最流行的传播技术,用最好的创意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2018年,笔者先后策划了盐通高铁开工、盐青铁路开通等系列报道,其中《共饮长江水》《我是XXX名乘上盐青高铁的人》H5作品,吸引150多万网友互动分享,使多项民生工程更加深入民心、温暖民心。
练足笔力,“四善”书写精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无论是脚力、眼力还是脑力的成果,都要通过笔力展现出来。优秀的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训练,通过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勤奋创作而来;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抓作风改文风,以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
一是善于学习。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学习型编辑记者,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手段,精学党的创新理论,博学科学知识,深学业务知识,努力成为“思路宽、眼界宽、胸襟宽”的人。大视野、大胸襟、大境界方能成就大文章。
二是善于发现。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就要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社会主流思潮宣传到各行业、各领域,同时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素材。新闻工作者在下笔前就必须对各种言论、观点、思想等能进行快速辨识,迅速收集素材和新闻点,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
三是善于挑战。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挑战自我,文章落笔前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回答好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找出鲜明的主题,选定立意点,找准新闻线,突出思想高度与深度,多角度、多层次、多对比地反映社会和时代亮点,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四是善于提炼。文章的价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看是否反映了时代要求、能否为时代发展服务。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大局出发,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出发,有效提升贴近性和可读性,在新闻报道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通过“四善于”,提升了笔者的笔力。2018年笔者就累计创作发表新闻作品30多万字,其中《盐城,让世界青睐》《乡村振兴从农民安居起航》《对外开放再添靓丽名片》等一批新闻作品,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均在70万以上。此外,还主编了《奔向复兴号:盐城高铁建设纪实》一书,全景式记录了盐城市高铁建设的全部历程,成为盐城市首部聚焦呈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的新闻作品,填补了全市宣传重大工程建设的一项空白。
(作者单位: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公共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