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夸夸群”走红的背后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拍得真美,夸!”“徕卡色调就是强哇!”“拍出了湿润的空气和青葱的感觉!”春和景明,正是赏樱之时,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小李拍摄的一张樱花照片,在一个名为“武大XX夸夸群”的微信群里成为“爆款”。同学们在群中分享各自拍摄的樱花后,随之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赞美。有的同学发完图片主动求夸,有的则是单纯分享。所有的赞美都有固定格式,一般是一句话加上一个“夸”字。
  近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和校友间,出现一批以“夸人”为主题的微信群。这一现象很快从校园蔓延到社会,以小区、公司为单位的“夸夸群”相继出现。很多人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事情分享到群里求“夸”,便静候群友们热情诙谐的夸奖。
  求夸得夸,“夸夸群”火起来
  前不久,清华大学毕业生木木无意间在某平台看到一篇介绍“夸夸群”的文章,于是便萌生了拉群的想法。“拉群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两天时间内,很快就满500人”。
  木木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社会的她偶尔会感到疲惫和无助,渴望与朋友们分享一些小情绪。“我觉得有相似想法的同学还挺多的,大家都有想吐槽或需要治愈心灵创伤的时候,所以我就发了个朋友圈,说想建一个清华职场‘夸夸群’。有一些同学积极响应,后来群里朋友又自发去拉其他人入群,人就越来越多了。”
  “夸夸群”里发布的内容五花八门:求安慰、求鼓励,或者单纯求夸。群友的回复也各有千秋,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另辟蹊径。木木介绍说:“大家在群里的发言和互动比较频繁,会发一些职场或个人生活的点滴,求大家夸赞,一会儿就有七八条甚至十几条回复。”
  工作点滴也是求夸重点。有群友发消息说:“演讲稿写不出来,求夸。”转眼就蹦出来几条回复:“深思熟虑,认真负责,夸!”“可以脱稿,夸!”“追求完美,夸!”有的回复可谓绞尽脑汁、独辟蹊径:“一位即将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践行者,不需要写稿就可以完美发挥,夸!”
  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刘源最近也被拉进了一个“夸夸群”:“刚被拉进群里时,并不了解功能是什么,只是觉得有些怪。大家主要是在群里说好听的话。内容上,主要和日常工作相关。比如某个同事加班了,就会说很累,求夸夸,然后就会有其他同事来夸奖。”据刘源介绍,因为群里多是青年教师,也会有一些吐槽工作的内容,比如某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某项工作安排对大家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
  专家表示,“夸夸群”里很多群友互相之间既不认识也不了解,很难结合个人特点精确地夸奖与赞美他人,但这丝毫不影响群友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短暂的心灵按摩。
  缓解压力,满足心理需求
  不少群主和群友都对拉群速度之快、扩散之广表示惊奇。“我认为这源于一些人希望把朋友拉进来,让他们看到大家纷纷夸赞自己,有一种秀一下的心理。”某“夸夸群”群主周若愚说,此前出现的“喷喷群”氛围并不友好,因此也更短命。
  除了气氛更和谐,“夸夸群”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关注。在木木看来,成年人同样需要被夸赞和表扬。“我觉得互相夸赞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缓解,大家总需要分享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夸夸群’里,大家都处于不熟悉的弱连接中,更无拘无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表示,“夸夸群”契合部分年轻人需要心理关怀的期待。他将这种社交方式称之为“轻社交”。“我觉得这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种虚拟性。这种社交不那么真实,但又无法说它完全虚幻。所以,这是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社交,符合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而且这并非当下青年的个案,渴望被人夸,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使然。”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95后”这一代高校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过去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在开放性的信息化时代,新一代青年实际上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表达,“通过多种视角,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效果”。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夸夸群”表示质疑。有网友批评,“夸夸群”的夸奖多是仪式性甚至幽默风趣的附会,完全不是实事求是的赞许。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认为,“夸夸群”的出现给了青年人一个“醒着做梦”的机会,“大学生会识别不出‘夸夸’话语里的真假吗?显然不会。‘夸夸群’能给一个求夸者带来的,不是实质性的肯定,而是某种虚幻而宝贵的善意。所以,‘夸夸群’是情感寒冬里的抱团取暖,是孤单生活里的些微温馨,自然,它也是廉价但仿真的社交喜剧,是对不可企及的人生幸运的模拟。”
  多元社会,“互夸”值得深思
  打开手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则门可罗雀。“夸夸群”也经历了一个热度逐渐下降的过程。
  虽然互夸是建群初衷,但是一些“夸夸群”在逐渐降温后又衍生出新的功能与主题。周若愚表示:“确实,如果单纯夸人,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总不能一直夸下去。我自己建的几个‘夸夸群’,现在主要以科普心理学知识和交流沟通技巧、如何表扬别人为主。现在,群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继续有人在讲话。”
  如今,木木的“清华职场夸夸群”成了服务同学的新平台。她说:“群里会有一些商业合作、团队合作、公司发展、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因为主要成员是已经工作或者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这种校友间的互帮互助很有必要。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群友间维系关系的新纽带。”
  在赵勇看来,这一现象可以看作快餐式的文化征候。一是大家失去了新鲜感,二是夸人也是一个技术活儿。
  针对“夸夸群”这一社会现象,赵勇评价说:“在我的心目中,以往青年亚文化往往具有某种反叛性和先锋性,所以某种青年亚文化兴起后,就会给社会带来一种震动。但‘夸夸群’已不反叛了,群里的人一团和气、相互表扬,这种演变其实是很令人深思的。我希望有人去专门研究一下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以及深藏于其背后的青年亚文化心理,也许研究出来的结果会更有趣。”
  章友德指出,年轻人求夸奖背后凸显了当前激励教育的缺失。他认为,中国家长和老师多以更高标准要求孩子,不大会夸奖。但是,正面激励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更好成长。中国家长需要学会鼓励、支持,和孩子互动,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了生活中他们缺少这样的激励。”
  从深层次看,“夸夸群”走红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严肃对待。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目前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人数少、收费较高,且存在专业能力与大众需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下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3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夸夸群’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表示,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将面临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一门必须补上的课。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夸夸群”的出现,会促使大家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关注、支持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正是“夸夸群”走红背后的重要意义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供稿)

  责编/魏艳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5月(上)P42-43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