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自信事关事业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一伟大实践同时凝结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理论价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在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理解这一时代命题十分重要。
坚定“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做出重要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这一提升,对于文化界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我们更应当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旺、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充分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为深远的意义。
将“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历史方位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重大意义日益彰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正在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极大鼓舞了人民志气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人口达13亿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越是在物质上发展,越是体现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以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性、充满当代活力的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在今天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另一方面,全面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元复杂状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二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一论述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之后不久,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这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文化自觉,是国运兴旺的精神保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强调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活力保证,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下,文化自信还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这一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社会也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丰富多元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念缺失,精神上失去定力,行为上失去原则,做事上突破底线。不从精神上、价值观上加以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既是由文化自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决定的,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必然要求决定的。事实上,道路的总结,理论的深化,制度的成熟,最终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终也同样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强调的“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和深刻内涵。(田新文)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