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互联网+”语境下国产IP电影的变革

——基于历史观照下的媒介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研究存于历史一隅的鸳鸯蝴蝶派电影,用来与IP电影相比较,可以了解两者的异同及发展趋势。“互联网+”大潮涌动下,媒介融合成为时代主流,IP电影是影视媒体融合的最佳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下的IP电影,用历史主义的视角观照当下IP电影令人困惑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关键词]媒介融合 IP电 影媒介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这样形容当下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互联网对电影的深度介入,全面地影响、改变和重构着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全球最互联网化的电影产业。”的确,随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IP电影成为电影媒介融合的典型代表。
  IP电影从2014年开始成为热词,以知识财产来指代电影改编热潮。对此,尹鸿教授指出,“缺乏美国式系列品牌的情况下,IP改编是中国电影寻求品牌化、互文性的唯一选择。”在票房屡创奇迹的背后,对于IP电影的指责从未停歇,如刻意迎合观众、让电影艺术哭泣、商业狂欢的游戏等,这些观点绝非无的放矢。这种票房与口碑两极化现象成为IP电影的标签之一。IP电影在经历了2015年的井喷之后,近年来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IP电影票房与口碑两极化现象的根源何在?当下IP电影的发展式微是否只是暂时性的现象,如何才能从容转身?IP电影是否只是互联网时代的昙花一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媒介融合的角度去逐一分析。
  后现代的狂欢:媒介融合下的IP电影
  媒介融合是新旧媒体从对立转为融合的一种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IP电影是从互联网发展出来的新类型,能适应新的观众和市场,并在新旧媒体相互作用下,演绎出一场后现代的狂欢。
  从自身形态上看,IP电影从互联网流行文化中寻找元素加以改编,最为常见的是网络小说、游戏动漫,歌曲、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流行语等亦可改编。IP电影汲取此类内容的目的在于吸引粉丝,将之作为电影观众的基础。“根据这些优质IP改编的IP电影,在尚未上映前,就已经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和关注度,电影上映后,庞大的粉丝群体即转为观众,给IP电影提供了基础票房保障”。大量IP电影为幻想类、青春爱情类影片,这是由于互联网文本具有后现代特征:权威主体被解构、思想深度缺失、历史感消失等,彰显出多元自由的思维。据此改编的IP电影自然也具备这些特征,这也是其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从宏观上看,IP电影置身于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互联网提供渠道,电影提供内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全面贯通电影产业链的制发放环节”。电影制作上,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抹平了媒介形态之间的技术鸿沟,打破了媒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营销发行上,互联网以覆盖广、传播快、成本低的优势全面主导电影营销,依托社交媒体形成口碑,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在线售票方式让观影更加简单方便,互联网在线电影开拓了新的盈利空间。然而,IP电影在全力迎合后现代观众的观影需求时,客观上也导致了文化内涵的消失。
  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自身形态,IP电影都深刻地反映着电影与互联网之间的无缝连接。由于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使得IP电影的发展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IP电影需要明确前进的方向。
  另类现代性的盛宴:媒介互动下的鸳鸯蝴蝶派电影
  鸳鸯蝴蝶派电影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与大众媒体密切互动的结果。上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体开始兴起,一些文人将杂志、报纸、电影作为载体,其作品渗透到各种传播媒介。其中根据鸳派小说改编的早期中国电影,如果从广义上看,是我国电影史上最早的“IP电影”;如果从狭义上理解,也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广泛吸收流行元素;从取材上看,十分注重题材的新闻性、秘闻性、传奇性和趣味性。更为巧合的是,鸳派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远胜今天的IP电影,“五四”新文学代表人物无不以“文化糟粕”形容之。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可比性,从鸳派电影媒介互动入手,可以窥探IP电影发展的端倪。
  1.跨媒介汲取素材
  与IP电影改编自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相类似,鸳派电影根据畅销小说改编了数量众多的爱情、武侠、侦探、神鬼类电影,并广受欢迎。中国电影在早期之所以跨媒介从鸳派小说中汲取素材,与IP电影惊人的相似,也可以从创作主体、资本市场、观众反馈等几方面寻找原因。首先,“电影从业人员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短故事片尝试之后,已初步地掌握了影片的叙事能力,他们希冀在剧作内容、表现技巧、画面造型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产生拍摄长故事片的愿望”。当电影越来越被观众接受时,鸳派文人迅速地进入电影市场,掌握新的传播媒介话语权。其次,鸳派电影源于商人的投机行为,出于盈利的目的,鸳派文人大批渗入,使电影业出现畸形繁荣。创作主体的出现与投机商人的行为,背后的指向是观众的反馈。鸳派电影极为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以观众的喜好作为创作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下层市民与电影的距离。
  2.利用媒介扩大电影影响力
  鸳派文人的传播敏感度高,他们撰写影评,利用报纸杂志为影片造势,以获得社会的关注。这种媒体宣传效果极佳,甚至造成了“文人明星”效应。影评在媒体上形成互动,使得电影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鸳派电影还在影片中运用音乐,随着歌曲在电台中广为传播,无形中又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力。媒介互动下的鸳派电影与媒介融合下的IP电影十分类似,但两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IP电影是后现代的集中体现,而鸳派电影彰显的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笔者认为,在历史上散发“靡靡之音”的鸳派文人,凭借对传媒的超强敏感以及自身的特殊身份,将当时的各类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媒介间的互动。也正是在这场媒介互动中,另类现代性的盛宴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良好的票房回报,这对于今天的IP电影也有借鉴意义。
  结语
  1.媒介发展进程的角度
  鸳派电影媒介互动的发起者虽然是鸳派文人,但其兴衰与娱乐性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当时娱乐性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崛起,这些喜欢风花雪月的文人游弋在各种媒体之间,自然而然地以媒介互动的方式,描绘着巨变中的社会生活与市民的欲望想象。
  媒介融合是新时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其典型代表的IP电影,深刻地反映娱乐性大众传媒的特点。媒介融合之路才刚刚起步,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已成为趋势,参照鸳派电影的发展之路,IP电影的未来无疑是值得预期的。
  2.观众的角度
  从观众角度看,鸳派电影的兴起是巧妙运用媒介互动满足观众的需求,公开向受众征集素材。这种通过媒介互动实现观众至上的创作宗旨,在客观上赢得了很多观众。对此,李斌教授认为:“鸳鸯蝴蝶派对电影的发展,主要是创造了观众,创造观众的方式是通过创造大众的审美口味。而这种对观众口味的适应,来自鸳鸯蝴蝶派文学本身的通俗叙事。”
  反观IP电影,尹鸿教授如此形容:“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户众筹,在用户分享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众筹,以及在用户互动中形成的网感众筹——用户、情感与网感这三方面的众筹,为IP带来了远远超过传统文艺创作方式的亲和力和关注度。”毫无疑问,媒介融合下IP电影对于观众更为重视,需要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历史主义视角看,IP电影正如当年的鸳派电影,娱乐性本质使其与观众的距离更近。而随着大量“小镇青年”涌入电影院,在繁荣电影产业的同时,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降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历史的视角看,媒介互动下的鸳派电影给出这样的现实意义:IP电影代表着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刻意拉开与观众的距离,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电影本质上的美学维度、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鸳派电影的消亡看似是时代命题下的必然,却也存在文化消费过度的问题。当可以通过媒介互动带来更多观众、当票房盈利成为电影本体诉求,模式化复制与一味追求大众文化低俗面便成为鸳派电影的本能举动。因此,2017年IP电影的式微虽然只是暂时现象,但也是对这一行业的重大警醒,倘若只满足于通过“大IP+小鲜肉”轻而易举获取票房,不愿精雕细琢,恐怕也会是“鸳鸯蝴蝶化成梦”,IP电影的未来很可能会陷入烂影片高票房的可怕境地。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语境下国产IP电影的国际视野研究”(项目号:17YSD009)研究成果。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4月(下)P26-27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