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云南故事”的内涵及话语建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新时代的中国更是亮点不断,精彩纷呈,可以说,“中国故事”有着无比丰富的素材资源。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故事”集中展示云南人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与精神风貌。本文分析了“云南故事”的内涵表现及其话语建构策略。
  【关键词】云南故事 内涵 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云南故事”的内涵及其表现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故事”的概念,要求新时代的对外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此为起点,“中国故事”成为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新时代的中国更是亮点不断,精彩纷呈,可以说,“中国故事”有着无比丰富的素材资源。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故事,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国故事?这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评论员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就在于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了解,增强各国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认识,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这篇文章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也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精确的概况,可以说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做“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一提法实际上为新时代云南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以南亚东南亚为主要传播对象,以“云南故事”为主要传播内容,是新时代云南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作为“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故事”可以理解为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进步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画卷,是云南人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的生动体现,是云南人民不断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云南风貌的现实写照。
  因此,讲好“云南故事”,是就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供了云南的窗口和云南的视角,是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云南、理解云南的现实基础。
  “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策略
  “云南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话语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具体外在表达,它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引导社会发展的思想潮流。“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就是要建构、体现云南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充分体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作为“中国故事”“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建构“云南故事”的目的也是为了对外传播云南。在这种思路下,“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理论基础。话语是认知的外在表现,是人们思想认识的现实体现,它通过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来引领社会发展。从理论基础看,中国故事、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创新和发展。那么,作为“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同样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下进行。“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梦”还是“云南故事”都不能建立在空想之上,都需要充分地吸收和整合中国各族人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
  从当前看,为了体现“中国故事”“云南故事”话语体系的思想性、理论性,增强这一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在建构“中国故事”“云南故事”话语体系时,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新时代话语体系中,完善“中国故事”和“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体系和对外传播方式。这不仅是中国梦的话语建构指导思想,也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现实基础。无论是“中国故事”还是“云南故事”,其讲述的目的都是对外传播,把中国和云南展示给世界。站在新时代对外传播的视角下,“云南故事”的对外传播主要是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因此其传播的重点也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在这方面,“云南故事”话语建构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云南地处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接合部,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是唯一能够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路进入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省份,具有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先天条件。
  除了独特的区位优势之外,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源相通。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到二战时期的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史迪威公路、中越铁路等,不仅是拯救中华民族的血脉通道也是沿线人文交往的桥梁。如今,在习近平考察云南讲话精神指引下,云南省出台《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规划》,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在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宗教等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不断厚植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社会民意基础。这些都为“云南故事”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为“云南故事”的内容和话语建构提供了方向。
  再次,在对外传播视角下,云南故事话语建构要有明确的意图性、信息性和可接受性。所谓意图性,就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目的和归宿。很明显,“云南故事”的对外传播就是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云岭大地的成功实践,展现云南人民走进新时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基于这种意图,在建构“云南故事”时可以寻找挖掘云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成就、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等,就是要通过这些成就、事迹和人物,向世界展示云南。
  同时,云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成就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就是“云南精神”。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体现。因此,建构“云南故事”就是要展现在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云南精神;展现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继承延续下来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的,来自历史、存于现实、延续于未来的云南精神。
  信息性是话语建构的物质呈现,如果说呈现云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和“云南精神”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意图的话,这种意图的具体呈现要落实到可观、可感的信息呈现上。因此,“云南故事”的话语建构的现实策略就是要学会用典型形象、经典事例来诠释“云南故事”和“云南精神”。
  从新闻传播的一般性上讲,观念的表达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传递,而“云南故事”和“云南精神”具体体现最好的形式就是云南人的故事。从中西方信息接收习惯来看,国外的受众更习惯个体的表达与故事化的叙事,把理念、思想、意识形态故事化、实例化,是西方媒体惯常的表达。因此,把“云南精神”生活化、故事化,通过寻找能够生动体现“云南精神”的典型案例和人物形象,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云南人”的故事来建构“云南故事”,是“云南故事”话语建构的信息手段。
  从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来看,可接受性是“云南故事”海外传播的形式策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故事”的海外传播主要对象是云南周边国家,即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湄公河国家。内容与需求的高度契合是媒体对受众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条件。湄公河国家虽然同云南有一定的地缘、文缘、人缘等传播基础优势,但其传播环境依然有各自的特殊性,当前云南对湄公河国家的传播虽然已经全方位展开并基本跨越语言障碍,但在话语建构上并没有实现“本地化”。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对湄公河国家的传播要做到把中国国情、云南特色与湄公河国家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用世界通行的“普通话”和湄公河国家的“方言”,讲好云南故事,阐释好“一带一路”倡议。
  在具体实施中,要细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政治、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地理解传播对象特殊的传播生态环境,从而科学把握传播对象特殊的信息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区域”按照讲清目的、传达善意、宣介合作机遇的指向,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去阐释,并采用“中国故事、世界表述”“世界内容、中国创意”的方式交流传播。
  (作者单位:时遂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刘纯怡,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3月(下)P53-54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