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上元月正好故宫灯如昼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2019己亥年元宵节期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于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紫禁城上元之夜”点亮北京夜空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2月19日晚的紫禁城灯光绚丽,《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古建屋顶上,颇有人在画中游之乐。通过灯光照明及灯光布景,紫禁城内的午门——雁翅楼、太和门、太和殿、东南角楼、东华门、东北角楼、神武门等区域霓虹闪耀,让观众在晚间游览紫禁城。
  据介绍,“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照明设计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筑,让观众更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间风采。
  游客在现场看到,灯光在午门城墙打上了各种元宵佳节的诗句,走近午门城楼,巨大的太和门广场映入眼帘,即可看到投射在太和门上各种海水江崖图案、上元之夜和元宵节的字样,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壮美雄姿。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
  午门至神武门东侧城墙区域,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城墙,引导观众步行。临近城墙西侧的建筑也被点亮,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建筑屋顶上。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紫禁城已经走过了近600年岁月,在悉心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故宫博物院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期望互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绿洲。
  此外,他还透露,此前在“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大展中复原的天灯、万寿灯,在展览结束后将进行拍卖,所得款项会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明年故宫将重新做四个新的万寿灯和天灯,并考虑永久陈列。”(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
 
  日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这是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有人说,“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融合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生活,也成为趋势。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博物馆善用优质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活动接续传统,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从社会到个体层面的回归,反映人们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喜看三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万家灯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我们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蕴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智慧。通过逛博物馆,人们纪念传统节日、触碰传统文化、感受流淌的文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汲古纳今中有了更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博物馆,人们感受传统脉搏,看到未来的方向。可喜的是,未来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活化传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来源:人民日报)

故宫里闹元宵,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
 
  春节前后,故宫频繁成为媒体聚焦的主角。先是“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让游客体验了一把清朝宫廷年俗的庄重与热闹。接着一场瑞雪,又使人们津津乐道于唯美的故宫雪景。元宵节前夕,故宫首次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大受欢迎,热情的游客不但“秒光”全部预约门票,还把故宫门票预售系统都挤“瘫痪”了。
  年俗是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人们纷纷感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皇家里的年俗自然让人充满好奇。同样,元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佳节良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道尽了民间闹元宵的绚丽与浪漫。那么,在重重宫墙背后的深宫里,元宵夜又是何种景象呢?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选在元宵佳节,游客“紫禁城里看花灯”的热情被引爆,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近几年来,故宫锐意创新,力求让文物、文化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最大效益。一方面是让文物“动起来”,唤醒那些沉睡于深宫、缄默于库房的珍贵文物,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展览展示,在与市民游客的对视交流中重焕生机。另一方面让文化“活起来”,通过文创商品、网络推介,古老故宫已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化网红”,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流行文化大潮里一股清丽典雅的源头活水。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容易回归到人们的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传统节日放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针对传统民俗的挖掘、整理、教育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与现代节假日、西方“洋节”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节庆假日体系。
  然而,传统节日在过,但距离传统文化回到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还相当遥远。有人调侃,过传统节日最大的内容就是“吃”——元宵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除夕吃饺子。对不少人来说,除了吃之外,其他的节庆民俗就所知无几,也体验不深了。
  事实上,传统节庆不仅仅意味着吃喝,而且是一个文化系统。比如在除夕,围绕包饺子,就要求一家人分工合作,以饺子为纽带,在协作之中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天伦之乐。在吃喝之外,还有着层次丰富的其他礼仪和文化内涵。此次故宫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活动,就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来全面展现清代宫廷的过年习俗。其中“吃喝”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如果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过年也能包含更多的节庆活动,蕴含更多节庆文化内容,年节的魅力指数、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无疑都会大大提高。
  传统文化回归当下生活,还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互相调适、互相融合的问题。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互相调适的结果。当社会已经步入现代,传统文化就面临着扬弃和重新阐释的任务。从东亚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传统儒家文化能够找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形态都高度现代化的东京,在社区组织、公共生活、邻里互动、节庆民俗等方面,都保留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传统与现代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这一任务也摆在文化机构、文化学者的面前。故宫不但保存着丰富的、以文物为形态的固化文化,其对节庆民俗这种活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强的研究和阐释能力。当故宫把目光投向过年、元宵等传统民俗,它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对这些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文明的扬弃和阐发,使传统文化得以与当下生活互相调适、水乳交融,既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当下的现代文明建设增加来自历史的独特贡献。(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陈永和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3月(上)P108-109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