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以匠心扛起时代使命

——访陕西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1978年,中国大地春雷滚动,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倏然开启。40年来,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陕建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驰名海内外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中居第26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居第197位。
  纵观陕建集团的发展历程,张义光这个名字不得不提。1982年进入陕建集团后,他从一名基层工人做起,一路从技术员、施工队队长走到今天集团董事长的岗位。数据显示,2007年陕建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10年后营业收入达到838亿元,2018年陕建集团已建成千亿集团。然而,对于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的国有建筑企业掌舵人来说,张义光有着更大的雄心——力争到建党100周年,即2021年,陕建集团跻身全球企业500强并实现整体上市。
陕西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
 
  作为一家老牌省属国企,陕建集团创建于1950年。从原子弹研发基地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从荆江分洪工程到人民大会堂动工,再到北京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破土……在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都活跃着陕建人的身影。可以说,陕建集团的发展史,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
  改革转型:“勒紧裤带”还清贷款,企业轻装上阵
  1978年,已经走过29个春秋的陕建集团,驰骋祖国大江南北,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工程。“一五”时期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中,陕甘两省有31个,其中29个项目由陕建集团承担。
  1983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省建工局改组为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从长期的政企不分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陕建集团承担着经营集团国有资产、引领所属企业顺应市场变革发展的巨大压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面对新旧体制的激烈碰撞,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陕建集团举步维艰。当时陕建集团超过30%的下属企业出现亏损,职工下岗人数超过40%,拖欠职工工资及银行贷款共计19.5亿元。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陕建集团领导层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陕建集团对管理层和作业层进行了“两层分离”。其次,企业“勒紧裤带”偿还银行贷款和职工工资。
  2003年,由于企业发展不景气,陕建集团下属安装公司的合作银行不再对其提供续贷服务,并要求企业一次性将2000万元贷款全部还清。对于银行突然“卡脖子”的行为,刚刚升任安装公司总经理的张义光既意外又着急,“因为我没这么多钱,钱都在项目上呢。”
  一开始,张义光动用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希望银行可以继续提供续贷服务,但银行始终不为所动。不信邪的张义光一咬牙:“还!还完之后再也不和这家银行打交道了。”顶着巨大压力,他到处找钱,终于在集团总部和兄弟公司的东拼西凑下,还清了这笔贷款。
  这件事一直历历在目并提醒着张义光——企业发展必须稳扎稳打,必须进行自我造血,过度依靠信贷进行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凭借良好的信誉,如今陕建集团的银行综合授信额度已经突破800亿元。但为了企业能够持续平稳发展,陕建集团也只用了300亿元。
  搏击市场:依靠专业和实力,突破“不可能”
  2016年,建筑面积达159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下文简称“西部创新港”)进行招标,业主方为西安交通大学。
  作为竞标单位之一,陕建集团预计可以拿到4个标段中的一个,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当经营部门的领导带着这个好消息向时任陕建集团总经理的张义光汇报时,却被他反问道:“干一个怎么够?要干就把4个标段全干了!”对于张义光雄心勃勃的目标,这位经营部门的领导立刻摇头说:“不可能。”毕竟,在陕建集团的历史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也不过30多万平方米。
  对此,张义光心里自有一套算法和逻辑。决心拿下这个项目后,张义光开始频繁往西安交大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场由西安交大校领导、纪检人员、工会主席以及老教授共同参加的决策会很快召开。会上,张义光说:“西部创新港项目规模大、工期紧、要求高,让4家单位分开施工看似分散了风险,实则加大了风险。从实力上看,陕建集团获得过50多个鲁班奖,每年建筑竣工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完全可以胜任该项目。从管理上看,集中统一管理在劳动力调配、材料采购、施工协调上更有效率,有利于缩短工期和节约成本。从责任主体上看,4家单位一起干,出现问题后容易扯皮;而由陕建集团总承包,出现问题唯陕建是问。”为了表达诚意,他承诺把西部创新港项目定为“五个一”工程,即“陕建一号工程”“陕建‘一把手’工程”,并为该项目配备一流的项目经理、一流的管理团队,保障一流的工程质量。
  最终,大家接受了张义光提出的方案,将159万平方米的西部创新港项目交由陕建集团进行总承包。
陕建集团承建的西安地铁六号线区间隧道贯通
 
  保证品质: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口碑和信任
  西部创新港是陕建集团有史以来承建面积最大、造价最高、工程总包难度最大、交叉作业最密集、社会影响也最大的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张义光亲自担任总指挥。
  开工一周后,100多间活动房全部建成,管理团队与建筑机械全部进场;一个月后,100多座塔吊错落林立,48栋建筑全面启动建设,两万多名工人昼夜施工;240天后,159万平方米的建筑主体全部封顶。今年年底,经过600多天的日夜奋战,西部创新港项目即将迎来第一批入驻者。
  面对施工现场“一天一个样”的巨变,业主的态度逐渐从怀疑变为认可,再从信任变为赞赏。一个可供佐证的事实是,今年7月,总建筑面积达195万平方米的西部创新港二期项目同样由陕建集团担任施工方。
  不过,喜欢挑战的张义光并不满足于此。按照合同约定,在西部创新港项目中,陕建集团只需选择两栋建筑申报鲁班奖。但在开工4个月之后,张义光突然提出:要将48栋建筑一同申报群体鲁班奖。回忆起整个决策过程,张义光坦言:“在此之前,陕建集团已经获得了50多个鲁班奖,数量上已经不少了,重点是要提高质量。目前,鲁班奖的最大获奖面积为38万平方米,而西部创新港的总建筑面积为159万平方米,是它的4倍。如果我们能将西部创新港项目打造成群体鲁班奖,陕建集团就将改写中国建筑史,这比多拿10个鲁班奖都更有意义。”
  如今,西部创新港项目开工一年多来,已经接待国内外两万多名领导、专家、同行前来考察和观摩。在施工现场,一位住建部领导对张义光说:“我支持你们申报群体鲁班奖。如果申报成功,我们要给陕建颁发一个大大的鲁班‘大金人’,感谢你们为鲁班奖作出的贡献。”
  剑指千亿: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数据显示,2018年1至10月,陕建集团完成合同签约额1673.86亿元,全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一家省属建筑企业,陕建集团如何突破重围,逆势而上?对此,张义光表示,除了拥有打硬仗的作风外,陕建集团秉持的“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终实现共赢”的理念也功不可没。“我们都讲合作共赢,但共赢总有先和后、多和少之分。对企业来说,你总想把自己放在前边,占大头,合作伙伴就会越来越少。”
  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张义光曾前往北京与一家大型集团进行对接。接触伊始,该集团的负责人就被陕建集团的理念吸引了。对方表示,没想到陕建集团作为西部地方企业,会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面对对方展现出的合作兴趣,张义光的回答很实在:“光听我说不行,你先到我们集团考察一下再做决定吧。”不久后,该企业前往西安对陕建集团进行实地考察。迄今为止,双方的合同签约额已经超过260亿元。
  在该理念的推动下,陕建集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近年来,陕建集团相继与恒大、绿城、华侨城、韩国三星、山水文园等企业达成合作。
  除此之外,这一合作理念也成为推动陕建集团展开属地化合作的新引擎。近年来,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陕建集团相继成立了多个属地化公司。这些公司由陕建集团联合当地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张义光介绍说:“这些企业不仅能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为地方增加税收,非常受地方政府的欢迎,企业的发展也很快。”目前,陕建集团的属地化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17年,陕建集团在陕西省安康市成立的十二建属地化公司上缴税收4000万元,已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
  作为一名务实的企业家,张义光愿意用实际行动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在他看来,“讲好陕建集团故事不仅靠说,更要靠做。只有做到干一个工程,占一方市场,交一批朋友,树一座丰碑,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扬帆出海:驰骋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名片”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时至今日,陕建集团已经发展成一家集投资、勘察、设计、施工、采购、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承包商,拥有15个总承包特级资质,覆盖建筑、市政、公路、石油化工等4个专业领域,资质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多年来,陕建集团的国内市场已经拓展至31个省区市。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集团也在积极扬帆出海,其足迹遍及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自1978年“借船出海”以来,陕建集团涉足海外市场的历史已达40年之久。如今,陕建集团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采用股权合作、融资租赁、属地化经营等商业模式,加强与央企、金融机构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相继承接了博茨瓦纳马翁机场跑道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核电项目、南非渥尔贾马贾拉供水项目、马来西亚一体化综合磷化工项目、阿联酋迪拜商城项目、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医院项目、塔吉克斯坦SK公路项目等一大批海外重点项目,建立起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大洋洲6个区域市场,其所承建的项目先后获得了4个境外鲁班奖和3个境外国优奖。2017年,陕建集团的海外订单金额超过64亿元,其中“一带一路”市场份额超过50%。如今,陕建集团已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非洲加纳库马西储油罐群项目让张义光印象深刻。据他介绍,最初,该项目由陕建集团以及一家韩国企业和一家日本企业共同承接。但最终,只有施工质量又好又快的陕建集团留了下来。对此,张义光表示:“在国外,我们代表的不是陕西,不是陕建,而是中国。工程做得好,人家会说中国公司厉害,中国人厉害。”
  创新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张义光看来,陕建集团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正是在一届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爬坡过坎,公司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中时,他感到的是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的生命力”。截至目前,陕建集团拥有一所建筑科学研究院、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个硕士工作站、两所建筑类的大专院校。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张义光看来,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变则通、通则达。近年来,陕建一直在创新中求变。我们努力推动单一施工企业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的建筑服务商转变。通过产融结合成立基金,提高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做大金融板块。通过投资带动总承包,拉长价值链条,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2014年以来,陕建集团先后进入核电、光伏、风电、地铁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目前陕建集团非房建市场份额已超过四成。谈及未来,张义光表示:“到‘十三五’末,陕建集团的房建以外专业市场占比将超过50%。”
  与此同时,张义光没有忘记陕建集团的根基,而是以更加严苛的高质量、高标准向前迈进。面对市场中“最低价中标”的现实,投标企业的策略是,先最低价中标,再通过变更设计,迫使业主追加投资,否则就搁置施工,造成工期延迟、法律纠纷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张义光建议,摒弃“最低价中标”,采取技术商务综合评标,对于技术明显落伍和不合标准、报价低于工程预算太多的恶性竞标者应予以废标,选择性价比高的投标者中标,并把这一条明确列入招投标法,为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
  面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趋势,陕建集团按照股权合作的方式,先后出资12亿元,与三一重工、杭萧钢构等国内知名企业强强联合,提前为未来发展布局。
  在项目管理上,陕建集团全面推行“项目模拟股份制”,建立起以项目部为载体、以项目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出资股份为纽带、以超利分红为激励手段的分配机制。张义光表示,“这样一来,项目管理人员的收入就和项目效益绑在一起了。此外,这个制度还能提高管理团队内部的监督积极性,让成本更透明、漏洞更少。”据测算,在实行项目模拟股份制后,陕建集团承包项目的平均利润提高了10%。
  去年底,在张义光的直接推动下,陕建集团完成了81亿元债转股,资产负债率从86%降至69%。张义光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增长了10.14%,利润率增长则是它的3倍,真正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脱贫攻坚:做实做细,彰显国企担当
  作为国有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陕建积极投入助力脱贫攻坚,将社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2017年,陕西省国资系统成立国企助力脱贫攻坚合力团,对口帮扶省内贫困地区,陕建集团被确定为安康助力脱贫攻坚合力团团长单位。
  经过深入调研,张义光提出了扶贫的“四结合”,即将装配式建筑绿色产业与安康生态功能区定位相结合;将投(融)资带动项目与补齐安康基础设施短板相结合;将培养劳务带头人与安康丰富的劳务资源相结合;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贫困户子女助学相结合。为此,陕建投资3亿元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投资23亿元建设73万平方米战略性新兴产业厂房;开展建筑劳务培训,培养10名劳务领军人;依托陕建两所技能职业教育院校,招收贫困地区大学生,实施技能教育扶贫。
  两年来,陕建累计投资近30亿元,帮助1.3万名劳务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700多人。招收贫困学生3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119人,对贫困生除免学费、住宿费减半外,还为每人发放补助1500元,并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确保他们毕业后全部就业。
  在张义光看来,扶贫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必须精准务实,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扶贫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金石,必须知行合一,才能无愧使命,彰显担当。
  结语
  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36年的张义光深切体会到,中国企业想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赢得尊重,领导者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创新、诚信、敬业、担当。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面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找到商业红利。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企业没有诚信必寸步难行,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必须有诺必践,一诺千金。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本分。在陕建集团内部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工作日基本不开会,会议都放在周末或晚上开,就是为了“腾出更多时间见客户,跑市场”。担当是企业家精神的脊梁,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全力以赴挑起担子。作为国企的负责人,还要加一个“廉洁”,只有守住人生底线,才能心无旁骛地干一番事业。
  (作者单位:钱鹏飞,中国报业协会;杨群峰,中国民航报)
  责编/魏艳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12月(上)P28-31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